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密集城区进行深基坑施工时,邻近建筑物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广州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化进程迅速,地下空间开发日益频繁,各类深基坑工程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支护结构,因其施工便捷、止水性能良好、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铁、地下管廊、地下室等工程中。当使用9米长的拉森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时,由于其嵌入深度有限,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如软土层较厚、地下水位较高)可能对周边地层产生扰动,进而引发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沉降监测频率,对于保障邻建安全、及时预警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需明确沉降监测的目的。沉降监测不仅是对施工过程中地表及建筑物变形状态的实时掌握,更是评估支护结构有效性、验证设计参数合理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采用拉森钢板桩这类柔性支护体系时,其整体刚度相对较小,易受开挖卸荷影响,导致侧向位移和地表沉降。若不加以有效监控,可能引发墙体失稳、地面塌陷,甚至造成邻近建筑开裂、倾斜等严重后果。因此,建立系统化、动态化的监测机制尤为关键。
针对广州地区典型的地质条件——以淤泥质土、粉细砂和冲积黏土为主,土体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强,加之地下水丰富,使得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在这种环境下,9米拉森钢板桩虽能满足一般浅基坑支护需求,但在临近既有建筑的情况下,仍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必须根据施工阶段的不同,动态调整监测频率,确保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和代表性。
在施工前期,即钢板桩打设阶段,应启动初步监测。此阶段主要因振动锤击打钢板桩会引起地基扰动,可能导致邻近建筑基础产生瞬时沉降或微裂缝。建议在打桩开始前完成初始数据采集,并在打桩期间每日监测一次,重点观察建筑物角点、沉降缝两侧及基础薄弱部位的变化情况。若发现单日沉降速率超过2mm或累计沉降接近预警值(通常为10mm),则应立即暂停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加固措施。
进入基坑开挖阶段后,土体应力释放加剧,是沉降发展的主要时期。此时监测频率应显著提高。一般建议在开挖初期每两天监测一次;当开挖深度超过3米或接近邻建基础底面时,提升至每日一次;若处于关键区域(如距离建筑基础小于基坑深度的1.5倍),则应加密至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同时,结合测斜仪、水位计等辅助设备,综合判断沉降成因是否由墙体侧移、降水或土体固结引起。
在支撑结构安装完成后,若变形趋于稳定,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但仍需保持每周不少于两次的观测频次,持续至主体结构回筑至一定高度、基坑逐步回填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施工结束,由于软土地区的主固结和次固结过程可能持续数月,后期仍需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跟踪监测,防止出现滞后沉降。
此外,监测方案的实施还需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自动化全站仪、静力水准仪、光纤传感系统等已在广州多个重点工程中应用,实现了远程实时传输与自动报警功能。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也减少了人为误差,增强了数据的可靠性。建议在重要敏感区域优先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配合人工复核,形成“智能+人工”的双重保障机制。
最后,监测结果必须与预设的控制标准进行比对。广州地区通常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及相关地方标准设定三级预警机制:黄色预警(达到控制值70%)、橙色预警(85%)、红色预警(100%及以上)。一旦触发预警,须立即组织专家会诊,评估风险等级,并采取注浆加固、调整开挖顺序、增加临时支撑等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在广州使用9米拉森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时,邻近建筑物的沉降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动态性强的技术工作。合理的监测频率安排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遵循“前期准备、过程加密、后期跟踪”的原则,结合地质条件、建筑敏感度和施工进度灵活调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城市建设与既有环境的安全共存。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