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这座历史悠久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南方都市,珠江穿城而过,不仅孕育了岭南文化,也塑造了独特的滨水城市景观。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海珠区滨江路一带的沿江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在珠江边进行施工,既要保障工程安全,又要应对复杂的水文环境,尤其是潮汐、水流与风浪带来的挑战。为此,在滨江路某段9米高的拉森钢板桩施工项目中,抗浪设计与实施成为工程成败的关键。
拉森钢板桩是一种常见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因其高强度、可重复使用、施工便捷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沿海、沿江地区的围堰、护岸和地下连续墙工程。本次施工所采用的9米长拉森钢板桩,主要用于滨江路临江侧的临时挡土与防渗结构,旨在为后续的市政道路拓宽或景观改造提供稳定的基础作业面。然而,由于施工区域紧邻珠江主航道,每日受潮汐影响,水位变化明显,加之夏季台风频发,江面风浪较大,对钢板桩的稳定性提出了严峻考验。
为确保钢板桩在高水压和波浪冲击下的安全,工程团队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了抗浪性能。首先,通过对珠江近十年的水文资料分析,确定了设计最高潮位与百年一遇波浪高度,并据此计算出钢板桩需承受的最大水平荷载。在此基础上,选用SP-IV型拉森钢板桩,其截面模量大、抗弯能力强,能够有效抵抗江水侧向压力。同时,钢板桩的入土深度经过精确计算,确保其嵌固段深入稳定土层,防止因浮力或冲刷导致桩体倾斜或位移。
在施工过程中,抗浪措施贯穿始终。打桩前,先在江岸设置临时导流堤和消浪石块,以减弱波浪对施工区域的直接冲击。打桩采用高频液压振动锤,确保钢板桩垂直沉入,避免因偏斜造成应力集中。每根桩打入后立即进行锁口检查与密封处理,防止江水从接缝处渗入基坑。此外,钢板桩顶部设置通长的冠梁结构,将所有桩体连接成整体,增强横向刚度,提升整体抗倾覆能力。
考虑到珠江汛期流量大、流速快,项目还引入了实时监测系统。在钢板桩关键位置布设了倾斜仪、应变计和水位传感器,全天候监控桩体变形、内力变化及周边水文状况。一旦数据异常,系统将自动预警,便于施工方及时采取加固或应急措施。例如,在一次强降雨引发江水上涨期间,监测数据显示部分桩体出现轻微位移,工程团队迅速在迎水面加设沙袋挡浪,并启动备用抽水泵排除积水,成功避免险情扩大。
除了技术手段,施工组织也体现出高度的专业性。项目避开台风高发季节进行主体打桩作业,选择在枯水期开展关键工序,最大限度降低自然风险。同时,与海事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施工船舶作业不影响航道通行,也防止过往船只掀起的船行波对钢板桩造成额外冲击。
此次9米拉森钢板桩在珠江边的成功应用,不仅保障了滨江路片区市政工程的顺利推进,也为类似滨水施工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表明,在复杂水文条件下,科学的设计、精细的施工与智能化的监测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这一工程体现了广州在城市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不是简单地对抗江河的力量,而是通过工程技术与其和谐共存。
未来,随着海珠区“滨水活力带”的进一步打造,更多沿江工程将陆续展开。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成熟可靠的支护形式,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此次抗浪施工的实践,也将为城市防洪、生态岸线建设和韧性城市规划提供有力支撑。在广州这座与水共生的城市里,每一次与江河的对话,都是对工程技术与城市智慧的双重考验。而滨江路9米钢板桩的稳稳矗立,正是这种智慧最坚实的见证。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