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各类深基坑支护工程日益增多,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利用的临时支护结构,在地铁、地下管廊、河道整治等项目中被广泛采用。其中,9米长的拉森钢板桩因其适中的长度和良好的抗弯性能,成为许多中小型基坑工程的首选。然而,在施工流程中,设备的进场与退场同样关键,尤其是在钢板桩施工完成后,设备退场环节若缺乏有效协调,极易引发安全、进度和责任纠纷等问题。
拉森钢板桩施工通常依赖专用打拔桩机,这类设备体积大、重量重,对现场道路承载能力、空间布局及交通组织要求较高。当施工任务完成,进入设备退场阶段时,往往涉及多个参建单位,包括总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场地管理方等。此时,若各方职责不清、沟通不畅,极易造成退场延误,甚至影响后续工序的开展。例如,某工地在完成钢板桩拔除后,因总包单位未及时清理退场路线上的临时堆料,导致打桩机无法按时撤离,不仅增加了机械租赁费用,还引发了分包单位与总包之间的合同争议。
设备退场的协调责任首先应明确由谁主导。从工程管理逻辑来看,总包单位作为施工现场的统一管理者,理应对整体施工节奏和资源调配负主要责任。特别是在涉及大型设备进出时,总包单位应提前规划退场路径,确保道路畅通、地面硬化达标,并协调各分包单位避开退场时段进行交叉作业。此外,还需与市政、交通等部门沟通,必要时申请临时占道或交通疏导许可,避免设备在退场途中受阻。
专业分包单位作为设备的实际使用方,也需承担相应配合义务。应在施工结束前向总包提交详细的退场计划,包括设备型号、退场时间、所需辅助车辆及人员配置等信息,并确保现场桩体已全部拔除、孔洞回填到位,无遗留安全隐患。同时,分包单位应安排专人对接退场事宜,及时响应总包的调度指令,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协调失效。
监理单位在此过程中则扮演监督与协调的角色。虽然不直接参与具体操作,但应督促各方履行合同约定,审查退场方案的可行性,并在例会中跟踪退场准备情况。一旦发现潜在风险,如退场通道狭窄、周边管线未做保护等,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防止问题积累至退场当日集中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项目在合同签订阶段未对设备退场责任做出清晰界定,导致后期推诿扯皮。因此,建议在施工合同或专项协议中明确以下几点:一是退场时间节点的责任归属;二是退场条件的验收标准(如场地平整度、障碍物清除程度);三是因协调不力造成的窝工损失如何分担。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可大幅降低纠纷发生概率。
此外,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能提升退场协调效率。例如,利用BIM模型模拟设备退场路径,提前识别空间冲突;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实时共享退场进度,实现多方协同管理;甚至引入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统一调度重型机械运输,减少现场协调压力。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管理精细化水平,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实际案例中,广州某地铁配套工程曾因9米拉森钢板桩设备退场混乱,导致周边道路交通中断近6小时,引发市民投诉。事后复盘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总包单位未将退场纳入总体进度计划,分包单位擅自提前拔桩却未通知相关方,监理亦未及时干预。此次事件促使项目部重新梳理退场流程,建立“退场预申报—条件核查—联合确认—实施退场”的闭环机制,后续同类作业再未出现类似问题。
综上所述,9米拉森钢板桩设备的顺利退场并非单一单位的职责,而是需要总包统筹、分包配合、监理监督的系统性工作。只有在责任清晰、沟通顺畅、预案充分的前提下,才能保障施工收尾阶段的安全、高效与合规。随着城市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此类细节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唯有注重全过程管控,方能真正实现工程建设的精益化与可持续化。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