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增城区正果镇,一项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工程正在悄然展开——9米拉森钢板桩景区小型项目施工。该项目虽规模不大,但其背后承载的是对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刻思考。正果镇地处增江中游,山水相依,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然而,部分河岸因长期水流冲刷和人为活动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和塌陷,不仅威胁到周边居民安全,也影响了整体景观品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森钢板桩技术被引入,作为一项高效、环保且耐久的护岸解决方案。
拉森钢板桩是一种U型或Z型截面的冷弯或热轧钢板,通过机械打入地下形成连续墙体,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河道护岸、临时围堰等工程中。此次施工采用的是9米长的拉森Ⅳ型钢板桩,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和良好的锁口密封性,能够有效抵抗水流冲击和土体侧压力。施工区域位于增江支流一侧,全长约120米,主要功能是稳定河岸、防止进一步侵蚀,并为未来滨水步道和观景平台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施工前期,项目团队进行了详尽的地质勘察与水文分析,确定了桩体入土深度、间距及打设角度。考虑到现场临近居民区和生态敏感带,施工方特别选用了低噪音液压振动锤进行沉桩作业,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同时,为避免对河床造成破坏,所有设备均通过临时搭建的钢便桥进入作业面,杜绝重型机械直接碾压河岸。
整个施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测量放线与场地清理,确保桩位精准无误;其次是导梁安装,用于引导钢板桩垂直打入;第三阶段为沉桩作业,由专业操作人员操控打桩机逐根施打,每完成5根即进行一次垂直度检测,确保整体结构平直稳固;最后是桩间连接与顶部冠梁浇筑,增强整体刚度并为后续景观建设预留接口。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理念。钢板桩墙体并非完全封闭,而是结合局部透水结构,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允许地下水自由交换,避免形成隔水屏障影响植被生长。此外,桩体后方回填材料选用级配良好的砂石混合料,并分层压实,既提升了排水性能,也为后期绿化种植创造了条件。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方还积极与当地村民沟通,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施工时间以避开农忙高峰,并安排专人负责扬尘与噪声监测,确保文明施工。这种开放透明的协作模式赢得了社区的广泛支持,也为今后类似项目的推进树立了良好范例。
从长远来看,这9米高的钢板桩不仅仅是一道物理屏障,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缩影。它守护的不仅是河岸的安全,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护岸工程的完工,后续将启动滨水绿道、亲水平台和文化标识系统的建设,打造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与乡土教育于一体的微型景区。届时,游客可以沿着蜿蜒的步道漫步江畔,感受清风拂面,聆听流水潺潺,体验正果独有的岭南水乡韵味。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一小型项目展示了现代工程技术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传统治水多依赖混凝土硬化,往往导致生态系统割裂;而拉森钢板桩的应用,则体现了一种更为柔性、可持续的治理思路。它的可拆卸性和重复使用性也符合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未来若需调整岸线形态,仍具备较高的灵活性。
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各项检测数据显示桩体稳定性良好,未发现明显位移或渗漏现象。接下来,园林绿化单位将进场开展植被恢复工作,选择适应本地气候的乔木、灌木与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配置,力求实现“四季有景、步步生景”的效果。
广州增城区正果9米拉森钢板桩景区小型项目虽不起眼,却如同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建设不在于体量的大小,而在于是否真正回应了土地的需求、人民的期待与时代的命题。在这里,科技与自然对话,工程与人文交融,一条静静伫立的钢板桩墙,正默默书写着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篇章。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