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进行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周边环境敏感等因素,存在较高的坍塌风险。为确保施工安全,必须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并落实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本文将从施工前准备、风险识别、过程控制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系统阐述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坍塌风险识别与安全技术交底内容。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预防坍塌事故的基础。施工单位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勘察,收集并分析地质勘察报告、水文资料、周边建筑物分布情况以及地下管线布置图等信息。重点了解土层结构、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土体承载力及渗透系数等关键参数。同时,应委托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明确钢板桩的型号、长度、入土深度、支撑体系布置形式等内容,并按规定程序完成专家论证和审批。
此外,应对所有参与施工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确保其掌握施工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如起重工、焊工、电工等)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
在拉森钢板桩施工中,常见的坍塌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土体失稳:广州地区软土地基较为普遍,尤其在珠江沿岸区域,淤泥质土层厚、含水量高、抗剪强度低。若钢板桩打入深度不足或支撑系统设置不合理,极易引发基坑侧壁土体滑移甚至整体坍塌。
地下水渗流引发管涌或流砂:当地下水位较高且未有效降水时,水压力可能破坏土体结构,导致基坑底部出现管涌或流砂现象,进而引起支护结构变形加剧,最终诱发坍塌。
支撑系统失效:内支撑或锚索安装不到位、预应力施加不足、连接节点松动等问题,会导致支护体系整体稳定性下降。特别是在多道支撑拆除过程中,若顺序不当或监测不及时,极易造成突发性失稳。
外部荷载影响:基坑周边堆载过重、重型机械靠近边缘作业、邻近地铁或建筑物振动等外部因素,均可能增加侧向土压力,超出支护结构设计承载能力。
施工操作不当:如打桩顺序错误、强行纠偏、超挖未及时支撑等情况,都会削弱支护效果,埋下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风险,应采取以下关键技术措施予以防范:
科学设计支护结构:根据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钢板桩规格(常用U型拉森桩),确保入土深度满足抗隆起、抗倾覆要求;设置多道水平钢支撑或预应力锚索,形成稳定受力体系。
实施有效的降水措施:采用井点降水或深井降水方式,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基坑底面以下0.5~1.0米,防止渗流破坏。降水期间应持续监测水位变化,避免过度抽水引发地面沉降。
分层分段开挖,随挖随撑:严格遵循“先支后挖、分层开挖”的原则,每层开挖深度不宜超过2米,及时安装支撑并施加预应力,杜绝超挖和裸露时间过长。
加强现场监测:布设位移、沉降、倾斜、水位等监测点,实行动态监控。当支护结构水平位移速率超过3mm/d或累计值接近预警值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加固措施。
控制周边荷载:严禁在基坑边缘1.5米范围内堆放材料或停放大型机械设备。必要时设置挡土墙或隔离带,减少动荷载影响。
规范施工操作:使用液压振动锤进行沉桩作业,避免剧烈震动扰动土体;接桩焊接应符合规范要求,保证结构连续性和强度。
施工现场必须制定完善的坍塌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响应流程、救援物资配备及疏散路线。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全员应对突发险情的能力。一旦发现支护结构明显变形、裂缝扩展加快、局部塌方征兆等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程序,撤离人员,封锁危险区域,并组织专家会诊处理。
同时,建立班前安全检查制度,每日开工前由安全员对支护状态、支撑连接、排水系统等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项目负责人应定期组织联合检查,强化全过程安全管理。
总之,在广州地区开展拉森钢板桩施工,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科学的风险识别、严谨的技术措施和严格的现场管理,切实防范坍塌事故发生,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工程顺利推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