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坑支护工程作为保障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的重要环节,其技术要求日益严格。广州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软土层分布广泛,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土体失稳、围护结构变形过大等问题。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临时挡土止水结构,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止水性能良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铁、管廊、地下车库等工程中。为确保拉森钢板桩支护体系的安全可靠,支撑预紧力的合理施加成为关键控制点之一。为此,制定并落实《广州拉森钢板桩施工支撑预紧力安全技术交底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支撑预紧力的设定必须依据设计文件和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进行科学计算。施工单位应在基坑支护专项施工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岩土勘察报告、地下水位情况、周边建筑物及管线分布等因素,确定每道钢支撑的设计轴力及预加轴力值。预紧力一般应达到设计轴力的50%~70%,具体数值需由设计单位明确,并经监理审核确认后方可实施。严禁未经计算或随意调整预紧力,防止因预应力不足导致围护结构位移过大,或因过大致使支撑构件屈曲失稳。
其次,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支撑系统的布置形式、支撑安装顺序、预紧力施加方法、监测点布设要求、应急处置措施等。交底对象应涵盖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安全员、班组长及操作工人,确保每位参与人员清楚自身职责和操作规范。特别强调,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熟悉液压千斤顶、扭矩扳手等设备的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
在支撑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原则组织施工。钢板桩打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冠梁施工,并按设计标高安装钢支撑。支撑两端应与围檩或端板紧密贴合,接触面不得存在空隙。若存在间隙,应采用钢板垫片填实,确保传力均匀。支撑安装就位后,方可进行预紧力施加。预紧力通常采用液压千斤顶对顶方式施加,施加过程应分级加载,每级加载后保持5~10分钟,观察结构反应,确认无异常后再继续加力,直至达到设计要求值。加载过程中应同步记录油表读数、千斤顶行程及支撑轴力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
为保证预紧力的长期有效性,应建立完善的支撑轴力监测机制。施工单位应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对每道支撑的轴力变化进行实时监测,监测频率在基坑开挖阶段不得少于每日一次,稳定期可适当减少至每周两次。一旦发现支撑轴力损失超过设计值的15%,或连续三天呈下降趋势,应立即启动预警程序,查明原因并采取补张拉、增设斜撑或回填反压等加固措施。同时,应对周边地表沉降、墙体水平位移、地下水位等参数进行联动分析,综合判断支护系统安全性。
此外,施工现场应配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和抢险设备,如备用支撑、注浆设备、应急照明、抽水泵等,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支撑松动、断裂或基坑渗漏等险情,应立即停止开挖,撤离人员,封锁危险区域,并迅速组织专家会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最后,所有支撑在基坑回填完成并具备拆除条件后,方可按“先换撑后拆撑”或“逐层拆除”的顺序进行拆除。拆除前应再次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拆除顺序、吊装方案及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因拆除不当引发次生事故。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中支撑预紧力的控制是保障基坑安全的核心环节。通过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制度,规范预紧力施加流程,强化全过程监测与应急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支护体系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各参建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地见效,推动广州市地下工程建设向更高安全水平迈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