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的小型市政或房建项目中,由于场地条件受限、地下水位较高或临近既有建筑,基坑支护常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临时支护结构。该工艺具有施工速度快、可重复使用、止水性能良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软土地层和狭小施工空间。以下是针对该类小型项目的拉森钢板桩施工工艺流程及其简化步骤的详细说明。
在正式施工前,需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确保后续工序顺利进行。首先,应组织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勘察,收集地质资料、地下管线分布图及周边建筑物基础情况,评估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随后,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确保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
材料方面,需提前采购符合设计要求的拉森钢板桩(常用型号为SP-IV或SP-III),并检查其外观质量,确保无明显变形、裂缝或锈蚀。同时,准备振动锤、打桩机、履带吊、测量仪器等机械设备,并完成设备进场验收与调试。
现场布置上,应清除障碍物,平整场地,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防止雨水积聚影响施工。此外,还需布设测量控制点,进行定位放线,明确钢板桩的轴线位置和标高。
根据设计图纸,利用全站仪或经纬仪精确放出钢板桩的中心线和边线,并用木桩或钢筋标记关键点位。为保证钢板桩打入的垂直度和平面位置准确,需在两侧设置导向架(亦称导梁)。导向架通常由工字钢或H型钢焊接而成,固定于预先埋设的锚桩上,形成稳定的导向系统。导向架的安装必须经过水准仪和铅垂校正,确保其水平与垂直精度满足规范要求(一般偏差不超过1/200)。
钢板桩施打是整个工艺的核心环节。施工时,先将首根钢板桩对准导向架缓缓下放,利用振动锤夹持桩体,启动振动下沉。下沉过程中应持续监测其垂直度,必要时通过千斤顶微调。每根桩打入后,应立即检查其与前一根桩的咬合情况,确保锁口连接紧密,防止渗水。
后续钢板桩依次插入已打桩的锁口内,采用“逐根打入法”或“屏风式打入法”推进。对于小型项目,通常采用逐根打入方式,操作简便且便于纠偏。打桩深度应达到设计标高,一般穿透软弱土层进入持力层不少于2米,具体以地质报告和计算书为准。若遇地下障碍物导致无法继续下沉,应暂停作业,查明原因后采取引孔或换桩等措施处理。
钢板桩闭合形成围护结构后,方可进行分层开挖。开挖应遵循“分层、分段、对称、均衡”的原则,每层开挖深度不宜超过2米,避免一次性卸载引起侧向位移过大。开挖至支撑设计标高时,应及时安装钢支撑或钢筋混凝土冠梁。
支撑系统通常采用Φ609mm钢管支撑或H型钢横撑,两端设牛腿与钢板桩焊接固定,并施加预应力以控制变形。支撑安装完成后,需进行轴力监测,确保其工作状态正常。同时,在基坑底部设置排水系统,保持作业面干燥。
在支护结构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垫层浇筑、底板施工及地下结构建设。待主体结构具备足够强度并完成外墙防水后,方可进行基坑回填。回填材料宜选用级配良好的砂土或石屑,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避免对钢板桩产生不均匀侧压力。
当回填完成且上部结构荷载足以抵抗土压力时,可开始拔除钢板桩。拔桩采用振动锤配合履带吊,从远离建筑物一侧逐步向另一侧进行,防止局部应力集中引发地面沉降。拔桩过程中应同步注浆,填充桩身与土体之间的空隙,减少地表沉降风险。
最后,拆除导向架,清理现场,恢复原有地貌或移交下一工序单位。回收的钢板桩经整修后可重复使用,降低工程成本。
为便于现场管理和操作,可将上述复杂流程简化为以下六个关键步骤: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监测贯穿始终。应设置位移观测点、水位观测井及邻近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实行动态管理。一旦发现异常数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施工安全。
综上所述,广州从化街口地区的小型项目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技术成熟、适应性强。通过科学组织、规范操作和全过程管控,能够有效保障基坑稳定,缩短工期,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城市密集区小型深基坑工程的理想选择。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