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南沙万顷沙农业区,随着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土地整治与排灌系统优化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且可重复使用的支护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沟渠加固、堤岸防护及农田边界稳定等工程中。然而,由于该区域属于典型的滨海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土壤含水量高,加之周边分布大量基本农田,施工过程中必须兼顾工程安全与农田生态保护。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拉森钢板桩施工工艺流程,并融入农田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整个工程顺利推进的基础。首先,需对项目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地形测绘,明确地下水位、土层构成及软土分布情况,为钢板桩的选型和打入深度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相关环保法规,划定施工红线,避开核心耕作区,尽量减少对现有农田的占用。对于不可避免影响的区域,应提前与农户协商补偿方案,并制定临时用地复垦计划。
在材料准备阶段,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U型或Z型拉森钢板桩,优先采用可回收再利用的热轧钢材,以降低资源消耗。所有进场材料须经质量检验,确保无裂纹、变形或锈蚀超标等问题。配套设备包括振动锤、履带式打桩机、吊车及测量仪器等,均需完成调试与安全检查。
正式施工流程从测量放线开始。依据设计图纸,使用全站仪精确标定钢板桩轴线位置,并设置控制桩加以固定。为防止施工扰动导致周边农田沉降,应在农田边缘布设沉降观测点,实施动态监测。随后进行导梁安装,即在预定轴线上架设导向钢架,用于保证钢板桩垂直度和连续性,避免偏移或倾斜。
接下来进入钢板桩沉桩阶段。采用液压振动锤配合履带吊进行逐根插打,遵循“先角桩、后边桩、最后中间”的顺序,确保整体结构闭合。沉桩过程中严格控制锤击频率和振动力度,特别是在临近农田区域,应降低振动强度,必要时采取间隔跳打方式,减少对土体的扰动。每根桩打入后,及时检查其垂直度和平面位置,偏差不得超过规范允许范围(一般垂直度≤1.5%桩长,平面位移≤50mm)。
当钢板桩形成封闭围堰或连续墙体后,进入内部土方开挖与排水系统施工环节。此时需特别注意地下水控制,通过设置轻型井点降水或深井降水系统,逐步降低作业面水位,防止管涌或流砂现象发生。所有抽出的地下水经过沉淀处理后方可排放,严禁直接排入农田灌溉渠道,以免造成土壤盐碱化或污染。
在结构完成后,进行板桩墙的连接与封堵处理。相邻钢板桩之间通过锁口咬合实现防水效果,对存在渗漏风险的节点,可采用膨润土泥浆或聚氨酯密封胶进行加强处理。同时,在钢板桩外侧回填透水性良好的砂石料,并分层压实,增强整体稳定性。
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是系统的农田保护措施。施工现场四周设置临时围挡,防止机械越界作业;运输车辆限定行驶路线,避免碾压耕作层;施工废弃物集中收集,分类处置,杜绝随意倾倒。此外,项目部设立专职环保监督员,定期巡查周边农田作物生长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排查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
工程结束后,立即启动生态恢复程序。临时占用的土地按原地貌复垦,铺设熟土层,恢复耕作条件,并移交农户使用。对于永久性构筑物,则在其周边种植草皮或乔木,形成绿色隔离带,进一步减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拉森钢板桩在完成使命后具备良好的可回收性。待排渠或堤岸工程稳定后,可通过振动拔桩方式将钢板桩整体取出,运至其他工地重复使用,既节约成本又减少资源浪费,充分体现了绿色施工理念。
综上所述,在广州南沙万顷沙农业区实施拉森钢板桩工程,不仅需要严谨的技术流程保障结构安全,更需将农田保护贯穿于每一个施工环节。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和生态优先的原则,真正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