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荔湾龙津路步行街的升级改造工程中,为确保施工安全、保障行人通行顺畅,并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对周边建筑的影响,施工单位采用了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支护的主要工艺。该工艺不仅具备良好的止水性和抗侧压能力,还能在有限空间内高效作业,特别适用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地下工程施工。以下是针对“广州荔湾龙津路步行街拉森钢板桩施工”全过程的详细工艺流程说明,同时重点考虑了行人通道的设置与安全保障。
施工前,项目团队首先对龙津路步行街沿线的地质条件、地下管线分布及周边建筑物基础情况进行了全面勘察。通过钻孔取样和地质雷达探测,明确了土层结构以淤泥质黏土和砂层为主,地下水位较高,存在较大的渗流风险。因此,选择具备良好止水性能的拉森Ⅳ型钢板桩作为支护结构。同时,结合步行街人流量大的特点,制定了分段施工、动态调整的总体方案,确保市民出行不受长时间影响。
根据设计图纸,使用全站仪进行精确测量放线,确定钢板桩的打设轴线。考虑到步行街原有铺装需保留部分区域供行人通行,施工边界严格控制在规划红线内。每根钢板桩的位置均用红色油漆标记,并设置临时控制桩,确保后续打桩精度。此外,在靠近人行道一侧预留出宽度不少于2.5米的安全通道,满足双向通行需求。
为保证钢板桩打入的垂直度和平面位置准确,沿打桩线路两侧安装由工字钢制成的导向架(又称导梁)。导向架固定于预先埋设的地锚上,高度距地面约1.2米,形成稳定的引导轨道。该装置可有效防止钢板桩在锤击过程中发生偏移或扭转,提升整体墙体的连续性和密封性。
采用履带式液压振动锤进行钢板桩沉桩作业。施工顺序从两端向中间合拢,避免应力集中。每根钢板桩在起吊后插入导向架,缓慢下放至地面,随后启动振动锤将其压入土中。打入深度根据设计要求控制在12~15米之间,确保进入稳定持力层。相邻钢板桩通过锁口相互咬合,形成连续的挡土止水帷幕。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
当钢板桩达到设计标高后,在顶部加设通长的H型钢冠梁,增强整体刚度。对于较深基坑段落,视情况增设一道或多道水平内支撑,通常采用Φ609mm钢管支撑,两端焊接于冠梁上的牛腿结构。支撑系统安装完毕后进行预加轴力,以减少围护结构变形。
鉴于龙津路步行街日常人流密集,施工期间必须保障基本通行功能。项目部在钢板桩外侧设置独立的钢结构人行通道,宽2.8米,净高不低于2.4米,顶部加盖防雨棚,侧面安装透明亚克力挡板以防飞溅物。通道基础采用预制混凝土块垫底,不破坏原有路面。通道入口设有醒目的导向标识、夜间照明及防滑条纹,安排专人值守,引导行人有序通过。
在钢板桩围护结构稳定后,开始分层分段开挖土方。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2米,随挖随观察支护结构变形情况。同步布设测斜管、水位观测井和地表沉降点,每日采集数据并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一旦发现位移速率异常,立即暂停施工并采取加固措施。
待地下结构(如管廊、设备基础等)完成并达到强度后,进行基坑回填。优先选用级配砂石分层夯实,避免大型机械直接碾压钢板桩。回填至冠梁底部时,逐步拆除内支撑和冠梁,最后拔除钢板桩。
使用振动锤配合吊车将钢板桩逐根拔出,拔桩过程中注入水泥浆液填补空隙,防止地面塌陷。拔桩完成后,修复临时占用的人行道铺装,恢复绿化与市政设施,确保步行街整体风貌协调统一。
整个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贯穿“安全、环保、便民”的理念,科学组织、精细管理,既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又最大限度降低了对公众出行的影响。通过合理规划行人通道与施工区域的空间关系,实现了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的和谐共存,为老城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例。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