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黄埔老港港口区的现代化改造与扩建工程中,拉森钢板桩施工作为一项关键的岸线支护技术,广泛应用于码头加固、防渗围堰及深基坑支护等场景。由于该区域位于珠江主航道沿线,船舶通航频繁,施工安全与通航协调成为项目推进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拉森钢板桩打设过程中,大型打桩船和施工机械的作业空间受限,必须科学规划施工流程,并建立完善的船舶避让机制,以确保施工安全与航道畅通。
拉森钢板桩施工的第一步是现场勘察与测量放样。施工团队需对拟施工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明确土层结构、地下水位及可能存在的地下障碍物。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站仪等高精度测量设备进行精确放样,确定钢板桩的轴线位置与打入深度。此阶段还需与海事管理部门沟通,提交施工计划与通航影响评估报告,申请水上作业许可。
第二步为导向架安装。由于拉森钢板桩需保持垂直度和连续性,通常采用双层导向架系统进行定位。导向架由型钢焊接而成,固定于临时施工平台上,确保每根钢板桩在打入过程中沿预定轨迹行进。导向架的安装必须避开主航道范围,尽量布置在码头前沿已封闭或半封闭区域,减少对船舶通行的影响。
进入第三阶段——钢板桩沉桩作业。这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对通航干扰最大的环节。施工采用液压振动锤配合打桩船进行钢板桩的逐根打入。为降低噪音与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通常选择低频液压设备,并控制每日作业时段,避免夜间施工。更重要的是,在沉桩期间,必须设立临时警戒水域,安排专用警戒船在施工区上下游值守,实时监控过往船舶动态。
此时,“船舶避让”机制正式启动。根据施工进度与潮汐变化,项目部联合海事部门制定《水上施工作业船舶避让方案》。该方案明确划定施工禁航区、限航区与推荐绕行航线,并通过VHF(甚高频)广播、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推送及水上交通公告等形式向过往船舶发布预警信息。对于大型货轮、集装箱船等机动性强的船舶,建议提前调整航速,选择外围航道绕行;对于小型驳船或作业船只,则实行限时通过制度,在打桩作业暂停间隙集中放行。
第四阶段为接头处理与锁口密封。拉森钢板桩之间的锁口连接质量直接影响整体止水效果。施工中需对每一根桩的锁口进行清洁、涂刷专用润滑止水膏,并在对接时使用专用夹具校正位置。此阶段虽无需大型船舶作业,但仍需保持警戒,防止小型渔船误入施工区域。
第五步是内支撑或锚杆系统的安装。为增强钢板桩墙的整体稳定性,通常在桩体一定高度处设置钢围檩与水平支撑,或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拉结。此类构件的吊装需使用浮吊或岸上起重机,作业期间同样需与海事部门协同,实施短时单向通航管制,确保吊装过程安全可控。
最后一步为施工监测与后期维护。在整个施工周期内,项目部布设多组位移监测点与水位观测井,实时采集钢板桩的侧向位移、倾斜度及周围土体变形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暂停施工并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定期巡查水上警戒设施运行状态,确保避让机制持续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黄埔老港作为华南地区历史悠久的重要港口,其水域交通流量大、船舶类型复杂,施工方在推进拉森钢板桩工程时,始终将“安全第一、通航优先”作为核心原则。通过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优化打桩顺序与船舶调度方案;借助智慧海事平台实现施工区可视化管理,提升应急响应效率。此外,项目还建立了与港口调度中心、引航站、航运公司的联动机制,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综上所述,黄埔老港港口区的拉森钢板桩施工不仅是一项技术密集型工程,更是一次多方协作的水上交通组织实践。从测量放样到沉桩作业,再到船舶避让机制的全过程嵌入,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现代港口建设对安全、效率与环保的综合考量。未来,随着更多智能化监管手段的应用,类似涉水施工项目将更加高效有序,为城市港口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