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旧村改造项目中,拉森钢板桩施工作为基坑支护的重要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地下空间开发、排水系统升级以及基础结构加固等关键环节。该工艺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周边土体位移,防止地下水渗入作业面,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既有建筑和居民生活的干扰。然而,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特别是在涉及大量原住村民的旧村区域,施工工艺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科学的技术流程与细致的村民协调工作。
一、施工前准备阶段
在正式进入施工前,项目团队需完成详尽的地质勘察与地下管线探测,确保掌握场地内软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及既有管道走向等关键信息。同时,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拉森钢板桩的型号(常用为SP-IV型)、长度(一般8~12米)及打设深度,并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报监理及主管部门审批。
与此同时,村民协调工作在此阶段尤为关键。项目方需联合街道办、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公开讲解改造意义、施工范围、工期安排及可能带来的短期影响(如噪音、交通管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设立咨询点、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增强信息透明度,收集村民意见并及时回应关切。对于房屋紧邻施工区域的住户,应提前进行房屋现状评估并录像存档,避免后期纠纷。
二、测量放线与场地布置
在取得村民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施工队伍进场后首先进行精确测量放线,依据设计图纸标定钢板桩轴线位置,并设置控制桩与高程基准点。现场需清理障碍物,铺设临时施工便道,确保打桩机械(如履带式打桩机或振动锤)顺利通行。
此过程中,若涉及占用村民门前空地或临时通道,需再次与相关住户沟通,明确使用期限与恢复标准,并签署临时用地协议。部分老人或行动不便者提出通行不便问题,项目方可增设临时人行便桥或调整作业时间,避开早晚出行高峰。
三、钢板桩施打工艺流程
拉森钢板桩施工采用“静压+振动”结合的方式,优先选用低噪声液压振动锤以降低扰民程度。施工顺序通常从基坑一角开始,逐根连续插打,形成封闭围护结构。每根桩打入前需校正垂直度,确保咬合紧密,防止漏水。
具体步骤如下:
施工期间,项目部安排专人巡查周边民房,监测墙体裂缝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暂停作业并组织专家研判。同时,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原则上禁止夜间22:00至次日6:00进行高强度打桩,中考、高考等特殊时期全面停工。
四、基坑开挖与支护系统安装
钢板桩成环后,进入分层开挖阶段。每下挖1.5米即安装一道钢支撑或锚索,形成稳定的内支撑体系。支撑构件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固定于围檩上,确保整体受力均匀。
此时,部分村民可能担忧基坑稳定性会影响自家房屋安全。对此,项目方应定期公示第三方监测数据(包括桩体位移、地下水位、邻近建筑沉降等),并通过村委广播、公告栏等形式向群众通报进展。邀请村民代表参观施工现场,实地了解支护结构强度,有助于消除误解,增强信任。
五、施工后期与回填恢复
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并具备回填条件后,逐步拆除内部支撑,实施分层回填夯实。钢板桩可选择拔除或永久留置,若拔除则需边拔边注浆,防止地面塌陷。最终恢复原有道路、绿化及排水设施,做到“工完场清”。
在此阶段,项目方应主动联系受影响村民,开展满意度回访,听取恢复效果反馈。对因施工造成轻微损坏的围墙、地坪等,按约定标准予以修复或补偿,体现企业社会责任。
六、总结与经验启示
炭步旧村改造中的拉森钢板桩施工,既是工程技术的实践,也是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成功的项目不仅依赖于先进的工艺与严谨的管理,更离不开与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唯有坚持“以人为本、公开透明、动态沟通”的原则,才能实现工程建设与社区和谐的双赢局面。
未来类似城中村改造项目可借鉴此模式,将村民协调纳入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技术+民意”双轮驱动机制,推动城市更新更加平稳、高效、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