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天河区老城区的市政改造与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且可重复利用的支护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和临时围护工程。然而,由于该区域建筑密集、历史建筑众多、地下管线复杂,施工过程中必须兼顾结构安全与既有建筑保护,这对施工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拉森钢板桩施工工艺流程,并在各环节嵌入旧建筑保护措施,是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
一、前期准备与勘察评估
施工前需进行详尽的现场踏勘与地质勘察,明确地层结构、地下水位及周边建筑物基础形式。特别针对天河区老城区常见的砖混结构、浅基础老旧房屋,应采用静力触探、地质雷达等手段评估其沉降敏感性。同时,建立监测系统,在临近建筑的关键位置布设沉降观测点、倾斜仪和裂缝监测装置,实时掌握结构变化动态。此外,需与产权单位沟通,获取建筑原始资料,评估其抗震等级与耐久性,为后续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二、施工放线与定位控制
在完成测量放样后,依据设计图纸精确标定钢板桩轴线位置。考虑到老城区道路狭窄、作业空间受限,应优先采用小型化、低噪音的打桩设备,如液压振动锤配合履带式起重机。放线时预留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机械操作对墙体造成直接碰撞。对于紧邻历史风貌建筑的区域,建议设置临时隔离屏障,防止施工震动和飞溅物损伤外立面。
三、导架安装与导向控制
为保证钢板桩打入的垂直度和平面位置精度,需预先安装钢制导架(又称导梁)。导架由上下两层工字钢或H型钢构成,通过锚固件固定于地面或临时支撑结构上。在天河区软土地基条件下,导架基础应进行局部加固处理,防止不均匀沉降导致导向偏差。导架不仅控制桩体方向,还可作为后续连接冠梁的支撑平台,提升整体支护体系稳定性。
四、钢板桩沉桩施工
采用振动沉桩法为主,结合静压辅助工艺,减少冲击能量对周边土体的扰动。每根钢板桩下沉过程中,需实时校核垂直度,使用经纬仪或电子倾角传感器监控偏差,确保倾斜率控制在1/150以内。对于靠近老旧建筑的区域,实行“跳打法”或“分段慢速沉桩”,降低连续振动引发的地基松动风险。同时,控制每日沉桩数量,避免集中荷载诱发附加沉降。
五、接头处理与止水措施
拉森钢板桩之间的锁口连接质量直接影响支护结构的防水性能。施工中应逐一对锁口涂抹专用润滑防腐油脂,确保咬合紧密。针对地下水丰富的地段,可在锁口内注入聚氨酯类弹性密封材料,增强止水效果。若发现渗漏,及时采用双液注浆(水泥-水玻璃)进行外围封堵,防止水土流失引起地面沉降。
六、基坑开挖与支护联动
随着基坑分层开挖,应及时架设内支撑或锚索系统,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在老城区环境中,优先选用预应力锚索技术,减少内部支撑占用空间,便于大型机械通行。每层开挖深度不宜超过2米,遵循“先支后挖、限时支撑”的原则。同时,密切监测周边建筑的位移数据,一旦发现沉降速率异常(如单日超过2mm),立即暂停施工并启动应急预案。
七、旧建筑动态保护机制
在整个施工周期中,建立“监测—预警—响应”闭环管理体系。通过自动化监测平台实时传输数据,设定三级预警阈值:当累计沉降达10mm时发出黄色预警,加强巡查;达15mm时红色报警,停止相关作业并组织专家会诊;超过20mm则启动紧急加固程序,如采用微型桩托换基础或高压旋喷桩加固地基。必要时对危旧墙体实施临时支撑或增设钢结构护架,防止突发性破坏。
八、拔桩与场地恢复
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进入钢板桩回收阶段。拔桩宜采用振动拔除结合静力牵引的方式,避免剧烈扰动已稳定的土体。拔桩顺序应从远离建筑物一侧向近端推进,同步进行注浆回填,补偿桩身拔出后的空隙,防止地面塌陷。最后拆除导架,恢复原地貌及地下管线布局,完成竣工验收。
综上所述,在广州天河区老城区实施拉森钢板桩工程,必须将精细化施工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度融合。通过标准化流程控制、全过程监测与灵活应对机制,既能保障基坑安全,又能最大限度降低对既有建筑的影响,实现城市发展与历史传承的和谐共存。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