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黄埔区的水利工程中,围堰工程作为保障施工安全、控制水流的关键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与安全性。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拉森钢板桩因其高强度、可重复使用、施工便捷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水利围堰工程中。特别是在水位变化频繁、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拉森钢板桩围堰成为首选方案。本文将围绕广州黄埔区某水利工程实例,系统阐述拉森钢板桩施工工艺流程及其在围堰衔接中的关键技术要点。
首先,在施工准备阶段,需对现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与水文分析,明确地下水位、土层分布及水流速度等关键参数。根据设计图纸,确定钢板桩的型号(常用为SP-IV型或SP-III型)、长度及打入深度。同时,组织测量放线,精确标定围堰轴线及桩位,确保后续打桩精度。施工机械方面,通常采用履带式打桩机配合振动锤,部分软土地基还需配备导向架以保证垂直度。
进入正式施工阶段,第一步是导向架安装。导向架由工字钢或H型钢焊接而成,沿围堰轴线两侧设置,用于引导钢板桩垂直下沉,防止偏移。导向架安装完成后,开始首根钢板桩的定位与打入。首桩作为基准桩,其垂直度和位置必须严格控制,通常采用全站仪实时监测,确保偏差不超过1/150桩长。
随后进入连续施打阶段。拉森钢板桩采用“小锁口对接”方式逐根连接,每根桩打入前需检查锁口是否清洁、无变形,必要时涂抹润滑脂以减少摩擦阻力。打桩过程中,振动锤通过高频振动使桩体克服土体阻力,逐步沉入预定深度。为避免邻近桩体受挤动影响,通常采用“跳打法”或“逐根推进法”,并实时监测已打桩的位移情况。当遇到坚硬砂层或孤石时,可辅以射水法或预钻孔工艺,确保成桩质量。
在围堰形成过程中,不同区段之间的衔接尤为关键。广州黄埔区部分水利工程涉及河道转弯或支流交汇处,围堰需分段施工并通过合理衔接形成封闭体系。此时,应优先完成主干段围堰,再向支流或弯道延伸。衔接部位常采用“异形桩”或“定制转角桩”进行过渡,确保锁口咬合严密,防止渗漏。若两段围堰存在高差,可通过调整桩长或设置临时支撑结构实现平稳过渡。
围堰闭合后,需立即开展止水处理。常见措施包括在锁口处注入膨润土泥浆或聚氨酯密封剂,增强防渗性能。同时,在围堰内侧设置排水沟与集水井,配合抽水泵持续降水,降低内外水压差,防止管涌或边坡失稳。对于深基坑工程,还需在围堰内部加设水平支撑或锚杆,提升整体稳定性。
施工完成后,进入监测与维护阶段。通过布设沉降观测点、倾斜仪及水位计,实时监控围堰的变形与渗流情况。特别是在汛期或强降雨期间,需加强巡查频次,发现异常及时加固。此外,考虑到拉森钢板桩的可回收性,工程结束后可采用振动拔桩法将其取出,经修复后重复利用,既节约成本又符合绿色施工理念。
在整个施工流程中,安全管理贯穿始终。施工现场需设置警示标志,限制非作业人员进入;打桩作业时注意避开地下管线;高空作业人员须佩戴安全绳;电气设备做好接地保护。同时,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涌水、塌方等情况提前部署抢险物资与救援力量。
综上所述,广州黄埔区水利工程中采用拉森钢板桩构建围堰,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也为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通过科学的工艺流程管理与精细化的衔接技术应用,有效实现了围堰结构的稳定闭合与长期运行。未来,随着智能监测与装配式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拉森钢板桩围堰将在城市水利、市政排水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