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大型基础设施和国际工程项目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州黄埔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发展引擎,近年来承接了多个高端国际建设项目,其中涉及深基坑支护、临时围堰及地下结构施工等复杂工程环节。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利用的挡土止水结构,在此类项目中广泛应用。本文将系统阐述广州黄埔区国际项目中拉森钢板桩的施工工艺流程,并重点介绍施工过程中涉及的标准转换问题,确保国内外技术规范的有效对接。
拉森钢板桩施工的第一步是前期准备与现场勘察。施工前需对场地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进行详细调查,形成完整的地质勘察报告。同时,根据设计图纸确定钢板桩的型号(如U型或Z型)、长度、入土深度及支撑布置方案。在国际项目中,常采用欧洲标准EN 1993-5或美国标准AISC LRFD进行结构验算,而国内则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执行。因此,必须进行标准间的参数转换,例如将欧标S355钢材强度换算为国标Q355B,并校核截面模量、惯性矩等关键指标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
第二步为测量放线与导架安装。根据设计轴线进行精确放样,设置控制点并打设定位桩。为保证钢板桩打入的垂直度和平面位置精度,需安装导向架(导梁系统),通常采用H型钢或工字钢焊接成框架结构,固定于已施工的冠梁或临时支撑上。此阶段需注意中外测量单位的统一,如将英制单位(英寸、英尺)转换为公制(毫米、米),避免因单位混淆导致定位偏差。
第三步进入钢板桩沉桩施工。常用设备为履带式打桩机配合振动锤,对于硬质地层也可采用静压植桩机。施工时应从一角开始逐根插打,保持相邻桩之间的锁口紧密咬合。每打入一根即用经纬仪或铅垂线检测垂直度,偏差控制在1/150以内。在国际项目管理中,常引用FEM(国际土工协会)或BS EN标准中的沉桩质量验收标准,需将其等效转换为我国《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的相关条款,例如将“最大允许偏斜角”由0.5度转化为线性偏差值进行现场控制。
第四步为基坑开挖与内支撑安装。随着土方分层开挖,需同步设置多道钢支撑或混凝土支撑,以平衡侧向土压力。支撑体系的设计常参考美国ACI 318或欧洲EC2标准,而在国内施工验收时则需对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进行钢筋配置、节点连接等方面的合规性审查。此外,监测系统应同步布设,包括测斜仪、水位计、应力计等,实时监控支护结构变形情况,确保安全阈值符合中外双重标准的要求。
第五步是主体结构施工与回填。待地下室结构完成并具备足够抗浮能力后,方可拆除内支撑。随后进行基坑回填,优先选用级配良好的砂石材料,分层夯实。在此过程中,需注意钢板桩拔除时机的选择。若设计为永久支护,则进行防腐处理;若为临时使用,则采用振动拔桩法回收。拔桩时应控制速度,防止引起地面沉降。此时,国外项目常要求提供材料回收率报告及碳排放计算,需结合中国绿色施工标准(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进行数据整合与转换。
最后一步为资料归档与标准对接总结。整个施工过程须形成完整的技术档案,包括原材料检验报告、焊接记录、沉降观测数据等。由于项目涉及中外多方参与,所有技术文件需进行双语标注,并对所用标准进行对照说明。例如,将德国DIN标准中的锁口密封性测试方法等效视为国标中的“连接紧密度检查”,实现技术语言的互通。同时,建立标准化转换对照表,涵盖材料性能、施工允许误差、安全系数取值等内容,为后续类似国际工程提供参考模板。
综上所述,广州黄埔区国际项目中的拉森钢板桩施工不仅体现了先进工程技术的应用,更凸显了跨国工程中技术标准融合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工艺流程管理和严谨的标准转换机制,既能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又能促进中外工程技术体系的互认与协作,为打造国际化精品工程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此类跨标准施工实践将成为中国建造走向世界的关键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