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拥有众多承载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快,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其中,拉森钢板桩施工技术因其结构稳定、施工周期短、适应性强等优点,在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改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围绕广州某典型历史街区的改造项目,探讨拉森钢板桩的施工方案及预算编制。
该历史街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街区建筑多为清末民初时期所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街巷地下排水系统老化严重,导致雨季积水、污水渗漏等问题频发,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此次改造旨在提升街区排水能力、改善交通环境,同时确保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和地面铺装。
考虑到街区狭窄、作业空间受限、对周边建筑影响需最小化等因素,传统开挖方式难以满足施工要求。因此,项目方决定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结构进行基坑围护,以保障施工安全并减少对历史建筑的影响。
根据前期勘察报告,本项目所在区域土层主要为杂填土、粉质黏土和淤泥质土,地下水位较高,地基承载力较低。针对此类软土地基,采用拉森钢板桩不仅能有效防止边坡坍塌,还能起到止水作用,避免地下水渗入影响施工质量。
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施工深度及工期要求,选用U型拉森Ⅳ型钢板桩,其截面模量大、锁口严密,适合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钢板桩长度根据基坑深度确定,一般为9~12米,打入深度应超过基坑底面3米以上,确保支护结构稳定。
钢板桩沿新建排水管道两侧布置,形成封闭支护体系。桩距控制在0.4m左右,采用液压振动锤沉桩工艺,尽量减少震动对周边历史建筑的影响。
为增强支护系统的稳定性,设置两道水平钢支撑,第一道设于地面以下1.5m,第二道设于基坑中部位置。支撑材料选用Φ400×12mm钢管,通过焊接与钢板桩连接,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同时,布设沉降观测点和倾斜监测设备,实时掌握周边建筑物和支护结构的变化情况,确保施工全过程处于可控状态。
整个施工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施工周期预计为45天,高峰期投入人员约30人,机械设备包括打桩机2台、挖掘机3台、起重机1台等。
本次改造项目涉及钢板桩支护面积约800㎡,结合市场价格及施工难度,预算如下:
项目名称 | 单价(元/㎡) | 数量(㎡) | 小计(元) |
---|---|---|---|
拉森钢板桩材料费 | 320 | 800 | 256,000 |
钢板桩打设费用 | 180 | 800 | 144,000 |
支撑系统安装 | 150 | 800 | 120,000 |
土方开挖与回填 | 100 | 1200 | 120,000 |
监测与管理费用 | - | - | 50,000 |
其他不可预见费用 | - | - | 30,000 |
合计 | 720,000 |
注:以上价格不含税,实际执行中需根据市场行情调整。
为控制成本,项目方采取了多项措施,如优先使用租赁钢板桩、优化施工顺序以减少机械闲置时间、加强现场管理降低损耗等。此外,合理安排施工时段,避开交通高峰,也有助于减少社会影响和协调成本。
广州历史街区的改造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传承。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成熟的支护技术,在此类项目中展现出良好的适用性与经济性。通过科学的设计与精细的施工管理,不仅提升了街区基础设施水平,也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未来,随着绿色施工理念的深入推广,如何在历史街区改造中进一步融合环保材料与智能监测技术,将是值得持续探索的方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