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海珠区的城市建设中,基坑支护工程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铁、地下管廊、商业综合体等项目的不断推进,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使用的支护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工程中。其中,9米长的拉森钢板桩因其适中的深度和良好的抗弯性能,在海珠区的中小型基坑项目中尤为常见。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是否需要结合降水施工环节,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认真考量的问题。
首先,明确拉森钢板桩的基本施工流程是理解其与降水关系的前提。拉森钢板桩施工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现场准备、测量放线、导梁安装、钢板桩打设、支撑系统安装以及后续的基坑开挖与监测。在海珠区这类软土地基区域,土层多为淤泥质黏土、粉砂层及细砂层,地下水位普遍较高,通常位于地表以下1.5至3米之间。因此,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时,若不采取有效的地下水控制措施,极易引发基坑涌水、流砂甚至边坡失稳等安全问题。
那么,9米拉森钢板桩施工是否包含降水环节?答案是:视具体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而定,但在多数情况下,降水施工是不可或缺的配套环节。
在实际工程中,虽然拉森钢板桩本身具有一定的止水功能,尤其是采用锁口紧密的IV型或III型钢板桩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地下水渗入基坑,但这种止水效果并非绝对。特别是在砂性土层中,由于渗透系数较高,即使钢板桩闭合良好,仍可能存在“绕流”现象,即地下水从桩端以下或接缝处渗入基坑内部。此外,若基坑深度较大或周边存在重要建筑物,对沉降控制要求严格,单纯依靠钢板桩挡水难以满足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因此,在广州海珠区的典型地质条件下,9米拉森钢板桩施工往往需要配合轻型井点降水或管井降水系统。常见的做法是在钢板桩封闭前,预先布设降水井点,通常沿基坑外围设置一圈φ300~400mm的降水井,间距约8~12米,井深一般比基坑底深6~8米,以确保有效降低潜水含水层的水位。降水工作需提前启动,一般在钢板桩施工前3~7天开始抽水,使地下水位稳定降至基坑底面以下至少0.5~1.0米,从而保障后续开挖作业的干燥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降水施工并非独立进行,而是与钢板桩施工形成协同作业。例如,在打设钢板桩过程中,若地下水压力过大,可能导致桩体偏移或锁口损坏,影响整体密封性。通过提前降水,可以有效减小水头压力,提高沉桩精度和施工效率。同时,降水还能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增强被动区土体的抗力,提升基坑的整体稳定性。
当然,并非所有9米钢板桩项目都必须实施大规模降水。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基坑开挖深度较浅(如仅开挖4~5米)、地层以黏性土为主且渗透性低、或周边无敏感构筑物时,可考虑仅依靠钢板桩自防水能力,辅以明排措施(如集水井抽排)来应对少量渗水。但此类方案需经过详细的水文地质勘察和支护结构验算,并由设计单位出具专项论证意见。
此外,降水施工也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尤其是在海珠区这类人口密集、建筑密集的城区。过度抽水可能引起地面沉降,进而影响邻近房屋、道路及地下管线的安全。因此,现代工程实践中普遍采用信息化施工手段,通过布设水位观测井和地表沉降监测点,实时监控降水效果及周边变形情况,做到动态调整抽水量,实现“精准降水”。
综上所述,在广州海珠区进行9米拉森钢板桩施工时,是否包含降水环节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基于场地地质、水文条件、基坑规模及周边环境等多重因素综合判断。但从工程安全和施工质量的角度出发,在大多数实际案例中,降水施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确保钢板桩支护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保障措施。施工单位应在设计阶段就与勘察、设计单位密切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降水与支护一体化方案,确保整个基坑工程安全、有序、高效推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