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海珠琶洲会展周边进行市政或建筑施工时,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且可重复使用的支护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河道围堰及地下工程中。尤其是在会展中心人流密集、交通繁忙、地下管线复杂的环境下,合理安排拉森钢板桩的施工流程,并精准把控各环节之间的工期衔接点,对保障工程进度、降低施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拉森钢板桩施工的第一步是前期准备与现场勘察。在正式施工前,必须对琶洲会展周边区域的地质条件、地下水位、临近建筑物基础情况以及地下管线分布进行全面调查。由于该区域属于珠江冲积平原,土层以淤泥质黏土和砂层为主,承载力较低,因此需结合地质勘探报告制定合理的打桩方案。同时,应协调城管、交通、电力、通信等相关部门,完成施工许可申报和管线迁改工作,确保后续施工不受外部因素干扰。
第二阶段为测量放线与导向架安装。根据设计图纸,使用全站仪精确放出钢板桩的轴线位置,并设置控制点。在软土地基上,为保证钢板桩打入的垂直度和平面位置准确,通常需先安装导向架(导梁系统)。导向架一般采用H型钢或工字钢焊接固定于临时支撑上,形成稳定的引导结构。此阶段完成后,即进入核心工序——钢板桩沉桩作业。
沉桩主要采用振动锤配合履带吊机进行。选用合适型号的振动锤(如DZ90或DZ120)能有效克服土层阻力,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扰动。施工过程中应遵循“从一角向两侧推进”或“封闭式合拢”的顺序,避免应力集中导致偏移。每根桩打入后需及时检查其垂直度、标高及咬合情况,发现偏差立即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靠近展馆主入口或地铁出入口等敏感区域,应控制振动频率,必要时采取静压植桩技术以减小噪音和震动影响。
当大部分钢板桩完成沉设后,进入第三阶段:基坑开挖与内支撑安装。这一阶段是工期衔接的关键节点之一。钢板桩闭合形成围护结构后,方可开始分层开挖土方。每下挖至设计支撑位置时,必须及时架设钢支撑或钢筋混凝土腰梁,防止墙体变形过大引发坍塌。支撑安装与土方开挖需紧密配合,通常采用“开一层、撑一层”的流水作业方式,确保时空效应最小化。在此过程中,监测单位需同步开展位移、沉降、水位等数据采集,实行动态管理。
第四个重要衔接点出现在主体结构施工与回填阶段。当地下室底板浇筑完成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可逐步拆除内支撑,但须遵循“先换撑、后拆撑”的原则,确保受力体系平稳转换。随后进行外墙防水处理和土方回填。回填材料宜选用透水性差、压实性能好的黏性土,并分层夯实,避免因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开裂或影响会展道路通行。
最后一个关键节点是钢板桩拔除与场地恢复。考虑到琶洲地区未来可能的开发需求,多数项目采用可回收式拉森钢板桩。拔桩宜在回填完成后进行,使用振动锤反向激振,缓慢起拔,防止带土过多引起地面沉降。对于难以拔出的桩体,可采用切割方式处理桩头,剩余部分原地保留。拔桩后应及时对空隙注浆填充,并恢复原有地面铺装、绿化及交通标识,确保不影响会展功能正常运行。
在整个施工周期中,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必须科学规划。例如,导向架安装完成后不宜长时间搁置沉桩作业,以免受天气或交通管制影响;支撑安装必须紧跟开挖进度,延迟将增加安全风险;而拔桩时间则需避开大型展会举办期,减少对会展活动的干扰。此外,建议采用BIM技术进行4D模拟,优化施工路径,提升各专业队伍协同效率。
综上所述,在广州海珠琶洲会展周边实施拉森钢板桩工程,不仅需要严格遵循规范化的施工流程,更要在关键工序之间设置清晰的工期衔接点,实现安全、高效、低扰动的目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多方协作,既能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又能最大限度维护城市核心区的功能秩序,为类似复杂环境下的地下工程施工提供有益借鉴。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