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南沙万顷沙农业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如何在推进工程进度的同时兼顾农田生态保护,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万顷沙地区作为广州重要的生态农业与滨海新城交汇地带,其土地利用面临多重挑战。其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河道整治和软土地基加固的施工技术,正在该区域多个项目中被采用。然而,这一施工方式是否会对周边农田造成影响,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包含有效的农田保护措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拉森钢板桩施工的基本流程通常包括前期勘察、测量放线、打桩设备进场、钢板桩打入、基坑开挖及后续支撑结构安装等环节。在万顷沙农业区,由于地势低洼、土质以淤泥质黏土为主,地下水位较高,传统的土方支护难以满足稳定性要求,因此采用拉森钢板桩能够有效防止基坑坍塌,提高施工安全性。具体而言,施工前需对场地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探,明确地下管线分布、土壤承载力及水文特征,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随后通过GPS定位系统进行精确放样,确定钢板桩的布设位置和深度。
在打桩阶段,通常采用液压振动锤将U型或Z型钢板桩逐根压入土中,形成连续的挡土防水墙体。这种工艺具有施工速度快、可重复使用、密封性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临近农田或水体的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在万顷沙这类生态敏感区,施工方必须制定专项环境保护方案,尤其是在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或耕地红线范围内作业时,更需严格遵守国家《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
为实现工程建设与农田保护的协调统一,当地管理部门与施工单位在拉森钢板桩施工中已逐步引入多项生态保护措施。首先,在施工边界设置临时围挡和防渗帷幕,防止泥浆、油污等污染物外溢进入农田灌溉系统。其次,优化施工时间安排,避开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如播种期、抽穗期),减少机械噪声和振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此外,对于必须穿越农田区域的施工段,采取架空便道或铺设钢板临时道路的方式,避免重型机械直接碾压耕作层,最大限度保护表层土壤结构和肥力。
同时,施工过程中还建立了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布设沉降观测点和地下水位监测井,实时掌握周边农田的地基变形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调整施工参数或暂停作业。部分项目还引入了绿色施工理念,例如使用低噪音、低排放的电动打桩设备,并在施工现场配备雾炮机抑制扬尘,进一步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干扰。
更为关键的是,所有涉及农田占用的工程项目均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并严格落实“占补平衡”政策。即因施工临时占用的耕地,在工程结束后必须按照原有质量标准完成复垦,恢复耕种功能。在万顷沙部分已完成的项目中,已有成功案例显示,施工完毕后拆除钢板桩并回填改良土壤,配合种植绿肥作物,可在较短时间内使土地重新具备农业生产能力。
此外,地方政府也在推动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由农业农村部门、环保机构、村民代表组成的联合巡查小组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同时鼓励公众通过政务平台反馈问题,提升透明度与公信力。
综上所述,广州南沙万顷沙农业区在实施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并非单纯追求工程效率,而是将农田保护纳入整体规划与执行体系之中。通过科学设计、规范操作、动态监管和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融合。未来,随着智慧工地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的进步,此类施工模式有望进一步优化,在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守护这片珍贵的岭南沃土。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尊重,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