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荔湾芳村片区的旧厂改造项目中,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老旧工业厂区被纳入升级改造范围。这些区域多位于珠江沿岸或城市核心地带,土地资源稀缺且开发价值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旧厂区内地下管线复杂、建筑基础残留、地面障碍物众多,给后续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支护或临时围护结构已成为常见做法。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备受关注:是否需要先进行清障处理,再开展拉森钢板桩的施工?
答案是肯定的——必须先完成清障工作,方可进入拉森钢板桩的正式施工阶段。这不仅是确保施工安全与效率的基础步骤,更是保障工程质量与周边环境稳定的重要前提。
首先,从施工安全角度分析,旧厂区往往存在大量未拆除的混凝土基础、废弃设备地脚螺栓、地下管道残骸等隐蔽障碍物。若未提前清理,直接进行钢板桩打设,极易导致打桩锤头损坏、桩体偏移甚至断裂。更严重的是,强行施工可能引发桩体倾斜、挤土效应加剧,进而影响邻近建筑物或地下设施的安全。例如,在芳村某食品厂改造项目中,施工单位曾因未彻底清障,导致一根拉森Ⅳ型钢板桩在打入过程中突然卡住并发生侧弯,不仅延误工期,还造成周边路面轻微隆起,引发居民投诉。
其次,清障工作有助于提高施工精度和效率。拉森钢板桩通常通过振动锤或静压设备沉入土层,要求桩位准确、垂直度达标,并形成连续封闭的止水帷幕。若地下存在硬质障碍物,即使部分桩能勉强打入,也会造成接缝错位、锁口无法咬合等问题,严重影响整体结构的防水性能和稳定性。因此,在正式打桩前,需利用地质雷达探测、人工探挖或小型机械开挖等方式,对拟施工区域进行全面排查,清除直径超过10厘米的混凝土块、金属构件及其他影响沉桩的障碍物。
清障的具体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根据设计图纸和现场勘测资料划定施工范围;第二,采用非破坏性检测手段(如探地雷达)初步判断地下异常体分布;第三,按网格化方式进行试挖验证,确认障碍物位置与深度;第四,使用破碎机、挖掘机配合人工方式清除障碍,并对空洞回填压实;第五,完成清障后由监理单位验收,签署“具备打桩条件”意见书,方可进入下一工序。
值得注意的是,清障并非一次性完成的工作。在某些软土深厚、地下水丰富的区域,即便地表以下2~3米已清理完毕,深层仍可能存在老厂房遗留的桩基或条形基础。为此,部分项目采取“边清障边打桩”的动态管理模式,即在首排钢板桩施工前加强探测,发现异常立即暂停,组织专项处理方案评审后再继续作业。这种灵活应对策略既能控制风险,又能避免大面积停工带来的经济损失。
此外,环境保护也是清障环节不可忽视的一环。芳村地区临近珠江支流,生态敏感度较高。清障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须分类堆放、及时外运,严禁随意倾倒;对于含有油污或重金属的废弃物,应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规定交由专业机构处置。同时,施工期间需设置围挡、喷雾降尘装置,减少扬尘和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广州荔湾芳村旧厂改造项目中,拉森钢板桩施工前的清障工作不仅是技术规范的要求,更是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关系到钢板桩能否顺利沉设、结构是否完整可靠,更直接影响到整个改造项目的进度、成本与社会反响。因此,建设单位、设计方与施工单位应在前期准备阶段充分重视清障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制定详尽的技术方案与应急预案,确保每一道工序都建立在安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未来,随着智能化监测技术和数字化施工管理平台的应用推广,清障工作也将逐步向精细化、可视化方向发展。例如,通过BIM模型集成地下障碍物信息,实现施工路径模拟与碰撞预警,将进一步提升旧改项目的整体施工水平。而这一切的前提,依然是扎实做好“先清障、后施工”这一基本准则,为城市更新筑牢安全底线。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