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荔湾区,由于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下广泛分布着深厚软土层,其特点是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承载力低,给基坑工程和地下结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支护结构形式,因其施工便捷、止水性能良好、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深基坑支护、河道围堰、地下管廊等工程中。然而,在软土区实施拉森钢板桩施工时,必须高度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尤其是地表及周边建筑物的沉降问题。因此,沉降监测环节不仅必要,而且是整个施工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森钢板桩施工的基本流程通常包括: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导梁安装、钢板桩打设、支撑系统安装、基坑开挖与回填、钢板桩拔除等阶段。在荔湾区这类软土区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结合地质特点进行精细化管理。首先,在施工准备阶段,需对场地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掌握软土层的厚度、物理力学参数(如压缩模量、内摩擦角、黏聚力等),并据此进行支护结构设计与稳定性验算。同时,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报监理及相关部门审批。
进入现场后,第一步是进行精确的测量放线,确定钢板桩的轴线位置和标高。随后安装导向架或导梁,以确保钢板桩在打入过程中保持垂直度和平面位置的准确性。在软土地基中,若不设置导梁,钢板桩极易因侧向阻力不均而发生偏移或倾斜,影响整体支护效果。
钢板桩的打设通常采用振动锤配合履带吊机进行。在荔湾区软土区,由于土体松软,振动锤的激振力需合理控制,避免过大的振动引起周围土体液化或扰动,进而诱发地面沉降。此外,应优先选用闭口式拉森钢板桩(如SP-IV型),以增强止水性和整体刚度。打桩过程中应逐根记录贯入深度、垂直度偏差和锤击次数,确保施工质量可控。
当钢板桩形成连续墙体后,需及时安装水平支撑系统(如钢围檩、钢管支撑或混凝土支撑),以平衡土压力,防止墙体过大变形。在软土地区,支撑的预加轴力尤为重要,需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确保支护体系处于安全受力状态。
在整个施工流程中,沉降监测贯穿始终,是保障周边环境安全的核心手段。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表沉降、邻近建筑物沉降与倾斜、地下管线位移、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测斜)、支撑轴力等。监测点应在施工前布设完毕,尤其在临近既有建筑、道路和地下管线的位置加密布点。常用的监测仪器包括静力水准仪、全站仪、测斜仪、振弦式传感器等。
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阶段动态调整。例如,在钢板桩打设初期,由于振动扰动,可能引发瞬时沉降,此时应每日监测;基坑开挖阶段为风险最高期,需加密至每日1–2次;稳定期可适当减少频次。所有监测数据应及时上传至信息化管理平台,一旦发现沉降速率超过预警值(如连续三天日沉降量>3mm或累计沉降>20mm),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回灌、注浆、加固支撑等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荔湾区城市建成区密集,许多项目紧邻老旧房屋、历史建筑或交通干道,对沉降控制要求极为严格。因此,施工单位必须与第三方监测单位密切配合,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追溯。同时,应建立预警响应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最后,在基坑回填完成后,方可进行钢板桩的拔除作业。拔桩同样会引起土体扰动和附加沉降,尤其是在软土中,拔桩形成的空隙可能导致上覆土体塌陷。因此,拔桩过程中也应继续进行沉降监测,并考虑同步注浆以填充空隙,减少地面沉降风险。
综上所述,在广州荔湾区软土区进行拉森钢板桩施工,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更离不开全过程的沉降监测支持。监测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将施工流程与监测体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控制变形,确保工程本身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建设目标。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