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越秀区进行高水位区域的基坑支护施工时,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围护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中。由于越秀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地质条件复杂,多为软土、淤泥质土及砂层,因此在实施拉森钢板桩施工前,必须科学合理地制定施工流程,其中是否先进行井点降水成为影响施工安全与效率的关键环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高水位环境下进行拉森钢板桩施工,井点降水通常应在钢板桩施工之前或同步进行,而非之后。其主要目的并非直接服务于钢板桩的打入过程,而是为了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减少动水压力对基坑稳定性的不利影响,从而为后续开挖和支护创造有利条件。
具体而言,施工流程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是现场勘察与方案设计。在施工前,需对场地地质、水文条件进行详细勘察,掌握含水层分布、渗透系数、地下水动态等数据。结合基坑深度、周边建筑物距离及管线分布情况,由设计单位制定合理的支护方案,确定是否采用井点降水以及降水方式(如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深井降水)。
第二步即为井点降水系统的布设与试运行。在拉森钢板桩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方案预先埋设井点管,通常沿基坑外围呈环形或线性布置,间距控制在1.0~1.5米之间。井点管下部设滤管,外包滤网,确保抽水时不带走细颗粒土体。安装完成后连接总管与真空泵或离心泵,进行试抽水,观察出水量、水色变化及周边地面沉降情况,确认系统运行正常。
此时开始进行拉森钢板桩的施打作业。在降水已经开始并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利用履带式打桩机或振动锤将钢板桩逐根沉入土中。高水位条件下,若不提前降水,饱和软土抗剪强度低,易发生侧向挤土、桩体偏移甚至倾斜;同时孔隙水压力大,会显著增加沉桩阻力,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通过前期降水,可使土体部分固结,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有利于钢板桩顺利下沉并保持垂直度。
值得注意的是,井点降水与钢板桩施工往往是交叉配合、协同推进的过程。例如,在某些深基坑项目中,可能采取“边打桩、边降水”的方式,即在完成部分井点布设后先行启动降水,待水位下降一定幅度后再展开钢板桩施工,随后继续完善剩余降水系统,形成动态调控机制。
第三步是基坑开挖与降水维持。当拉森钢板桩形成闭合围护结构后,方可进行分层开挖。在此过程中,井点降水必须持续运行,确保地下水位始终低于开挖面0.5米以上,防止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同时应设置水位观测井,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抽水节奏,避免过度降水引发周边地层沉降,影响邻近建筑安全。
第四步为支撑体系安装与结构施工。在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及时加设内支撑或锚索,增强整体稳定性。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并具备回填条件后,方可逐步停止降水,最后拔除钢板桩或予以回收。
在整个施工流程中,井点降水不仅是保障拉森钢板桩顺利施工的前提,更是确保基坑全过程稳定的核心措施之一。特别是在广州越秀区这类城市建成区,周边环境敏感,地下管网密集,更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控制降水范围和速率,采取信息化施工手段,实现精准管控。
此外,还需注意环境保护问题。抽出的地下水应经过沉淀处理后方可排入市政管网,避免泥浆污染;同时加强对周边建筑物、道路的沉降与倾斜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回灌等补救措施。
综上所述,在广州越秀区高水位条件下进行拉森钢板桩施工,必须优先或同步实施井点降水。这一工序不仅关系到钢板桩的施工质量与效率,更直接影响基坑的整体安全性与周边环境的保护。只有将降水作为前置关键环节,并与其他工序有机衔接,才能确保整个支护体系稳定可靠,顺利完成地下工程建设任务。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