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作为现代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在白云区落地实施。其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基坑支护形式,广泛应用于管廊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流程不仅涉及钢板桩的打设与拔除,更关键的是与后续结构施工、管线敷设及周边环境协调的协同作业环节。本文将详细阐述广州白云区管廊工程中拉森钢板桩的施工流程,并重点分析其是否包含协同施工环节。
拉森钢板桩施工的第一步是前期准备。在正式施工前,需完成详细的地质勘察、地下管线探测和周边建筑物调查,确保施工不会对既有设施造成破坏。同时,根据设计图纸确定钢板桩的型号(如SP-IV型)、长度及布置方式。在白云区部分软土地基区域,常采用9~12米长的拉森钢板桩,配合双排或闭合式布局以增强整体稳定性。施工方案还需通过专家论证,并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阶段为测量放线与导向架安装。依据设计轴线进行精确放样,设置控制点与标高基准。随后在地表安装导向架(导梁),用于引导钢板桩垂直打入,保证其平面位置和垂直度符合规范要求。导向架通常由工字钢或H型钢焊接而成,固定于临时支墩上,形成稳定的导向系统。
第三步是钢板桩沉桩施工。常用振动锤配合履带吊机进行打设。在白云区部分临近居民区的路段,为减少噪音与振动影响,常采用液压静压植桩机或低噪声振动锤。钢板桩采用“小步跟进、逐根咬合”的方式连续施打,确保锁口紧密连接,形成连续止水挡土结构。施工过程中需实时监测垂直度与标高,发现偏移及时纠偏。
当钢板桩围护结构完成后,进入基坑开挖阶段。此阶段是协同施工的关键起点。开挖遵循“分层、分段、对称、平衡”的原则,每层开挖深度控制在1.5米以内,并及时架设内支撑或锚索。在白云区管廊项目中,常见采用φ609mm钢管支撑,水平间距3~4米,与钢板桩通过围檩连接,形成稳定支护体系。此时,土建结构施工队伍需与支护单位密切配合,确保支撑安装与结构施工节奏同步。
接下来是管廊主体结构施工,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协同施工的重要性。在基坑内,需依次进行垫层浇筑、底板钢筋绑扎与混凝土浇筑、侧墙与顶板施工。在此过程中,支护结构(钢板桩及支撑)必须保持完整,直至主体结构达到足够强度并完成回填。结构施工期间,监测单位需持续对钢板桩位移、支撑轴力、周边地表沉降等进行自动化监测,一旦数据异常,立即预警并调整施工方案。
与此同时,各专业管线单位(如供水、电力、通信、燃气等)需提前介入,参与综合协调会议,明确各自管线的敷设路径、接口位置及施工时序。在白云区部分多权属管线密集区域,常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模拟,优化空间布局,避免交叉冲突。这种多方参与、信息共享的模式正是协同施工的核心体现。
当管廊主体结构完工并完成防水处理后,进入回填与支撑拆除阶段。回填材料通常采用级配砂石或低强度混凝土,分层夯实,避免对结构造成不均匀压力。支撑拆除遵循“先换撑、后拆撑”的原则,必要时增设临时支撑,确保卸载过程平稳。此阶段需结构、支护与监测三方联动,确保安全可控。
最后,在确认基坑回填密实、地面恢复完成后,方可进行拉森钢板桩的拔除作业。拔桩使用振动锤或静拔设备,边拔边注浆,防止地层空洞引发沉降。对于回收再利用的钢板桩,需进行清理、校直与防腐处理。
综上所述,广州白云区管廊工程中的拉森钢板桩施工并非孤立的工序,而是贯穿于整个管廊建设周期的系统性工程。从支护结构施工到基坑开挖,再到主体结构浇筑、管线敷设与最终回填拔桩,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土建、支护、监测、管线等多方单位的紧密协作。特别是在空间受限、环境敏感的城市建成区,协同施工不仅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更是保障工程安全、减少扰民、实现绿色施工的必要途径。因此,拉森钢板桩施工流程不仅包含协同施工环节,而且该环节已成为现代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