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广州南沙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区域,旧城改造项目日益增多。其中,涉及地下工程、基坑支护及周边建筑安全保护的施工技术尤为关键。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且可重复利用的围护结构,在南沙区旧城改造中被广泛应用于深基坑支护、河道整治和临时挡土墙等工程中。其施工流程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的顺利推进,更直接影响到周边既有建筑,尤其是危房的安全稳定。
拉森钢板桩施工的第一步是前期准备与勘察。在正式施工前,需对拟建场地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周边环境调查,特别是对邻近建筑物的基础形式、结构类型、使用年限以及是否存在倾斜、裂缝等病害进行全面评估。对于被鉴定为危房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必须制定专项保护方案,并纳入整体施工组织设计中。同时,应委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布设沉降、位移观测点,建立实时监控系统,确保施工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周边建筑的变形情况。
第二步为测量放线与导向架安装。根据设计图纸精确放出钢板桩的轴线位置,并设置导向架以保证打桩的垂直度和直线度。导向架通常采用型钢焊接而成,固定于地面上,起到引导和限位作用。此环节尤其重要,因为一旦钢板桩打入偏位,可能对邻近危房基础造成额外扰动,甚至引发不均匀沉降。
第三步是钢板桩的沉桩作业。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振动锤击法和静压植桩法。在靠近危房区域,优先推荐使用低噪音、少振动的静压植桩机,以减少对已有结构的震动影响。若必须采用振动锤,则需控制打桩速率,采取跳打方式,并配合注水减阻技术降低挤土效应。每根钢板桩打入后应及时检查其垂直度和对接质量,确保锁口咬合紧密,防止漏水漏泥。
在施工过程中,危房保护措施贯穿始终。首先,在钢板桩施打前,应对危房进行结构性加固,如增设临时支撑、墙体托换或基础注浆加固等,提升其抗变形能力。其次,严格控制施工节奏,避免连续高强度作业,特别是在夜间或极端天气条件下应暂停施工。此外,实施“信息化施工”策略,通过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危房的沉降、倾斜、裂缝变化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值超过预警阈值,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包括停止施工、回灌水补偿地层损失、增加支撑等应急手段。
第四步为基坑开挖阶段的协同防护。钢板桩形成封闭围护体系后,进入基坑开挖环节。此时土体卸荷会引起侧向位移,可能进一步影响危房稳定性。因此,必须分层、分段、对称开挖,并随挖随撑,及时安装内支撑或锚索结构,最大限度减少围护结构变形。同时,加强降水管理,防止地下水位骤降导致土体固结下沉,间接加剧危房沉降。
第五步是主体结构施工与回填。待地下结构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支撑拆除和土方回填。回填材料宜选用级配良好的砂石料,并分层夯实,恢复原有地面承载力。在此期间仍需持续监测危房状态,直至确认无后续变形风险为止。
最后一步为钢板桩拔除与场地恢复。当支护任务完成后,可视情况将钢板桩拔出再利用。拔桩过程同样会产生空隙和扰动,易引起地表沉降,因此应边拔边注浆,填充桩周空洞,稳定土体。对于紧邻危房的区域,必要时可保留部分钢板桩作为永久性挡土结构,牺牲一定经济性换取更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广州南沙区旧城改造中的拉森钢板桩施工不仅是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流程,更是一项涉及多专业协同、风险精细管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面对危房密集的老城区时,必须将建筑保护置于施工管理的核心位置,从方案设计、工艺选择到全过程监测,每一个环节都需慎之又慎。唯有如此,才能在推动城市更新的同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效益与工程效益的双赢。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