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港口工程建设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挡土和挡水结构,广泛应用于码头、护岸、围堰等工程中。广州黄埔老港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其地理位置特殊,受珠江潮汐影响显著,因此在进行拉森钢板桩施工时,必须充分考虑潮汐变化对作业安排的影响。本文将围绕黄埔老港区拉森钢板桩的施工流程,深入探讨潮汐因素如何影响施工组织与技术实施。
首先,拉森钢板桩施工的基本流程包括测量放线、导梁安装、钢板桩打设、接头处理、止水措施以及后期监测等环节。在黄埔老港这样的潮汐型港口环境中,每一步操作都需紧密结合潮位变化进行科学调度。由于该区域每日经历两次涨潮与落潮,潮差可达1.5至2米,若不根据潮汐规律安排作业时间,极易造成施工效率低下甚至安全隐患。
在施工准备阶段,测量放线是首要任务。由于水位随潮汐波动,传统的水面测量方式难以保证精度。为此,施工单位通常采用高程基准控制网结合GPS定位系统,在低潮期完成关键点位的布设。低潮时滩面暴露面积大,便于人员行走和仪器架设,同时可清晰识别原有岸线及地下障碍物,为后续打桩提供准确依据。
进入导梁安装阶段后,潮汐的影响更加明显。导梁作为钢板桩打设的导向结构,一般设置于岸边或临时平台上。在黄埔老港,由于部分作业区位于水陆交界带,平台搭建需避开高潮时段,通常选择在退潮后进行。施工团队会提前查阅天文潮汐表,结合气象预报,确定连续两日以上的低潮窗口期,集中力量完成基础支撑结构的安装。这一过程要求材料运输、焊接作业与潮位变化高度协同,稍有延误便可能被上涨的潮水淹没设备,造成经济损失。
钢板桩的沉桩作业是整个施工的核心环节,也是受潮汐制约最直接的部分。目前多采用振动锤配合履带吊进行打设。在高潮期间,水面覆盖作业区域,大型机械无法靠近;而在低潮时,虽然滩地显露,但软土层含水量高,承载力不足,重型设备易发生下陷。因此,施工单位往往采取“半潮作业法”——即在潮水刚退、地面尚湿但未完全干涸时迅速进场作业,利用短暂的时间窗口完成数根钢板桩的定位与打入。为提高效率,常预先将钢板桩拼接成组,通过浮吊或滑轨系统快速移送至作业点,减少现场调整时间。
此外,拉森钢板桩之间的锁口连接质量直接影响整体防渗性能。在潮汐作用下,海水不断冲刷桩体,若锁口密封不严,极易导致漏水甚至结构失稳。因此,在每次打设完成后,需立即检查锁口咬合情况,并在必要时注入膨润土泥浆或环氧树脂进行封堵。这类精细作业通常安排在平潮期(即涨落潮转换的短暂静止阶段),此时水流速度最小,有利于施工人员安全操作并确保填充材料充分固化。
值得注意的是,潮汐不仅影响施工节奏,还对施工安全构成挑战。黄埔老港水域船舶通航频繁,加之潮流动态变化,容易产生涡流和回流现象,对水上作业平台稳定性构成威胁。为此,项目部需建立实时水文监测系统,联动海事部门发布作业预警信息,确保在突发涨潮或强风天气下能及时撤离人员与设备。
从管理角度看,合理的施工计划编制至关重要。施工单位通常以月为单位制定潮汐作业计划,将关键工序分解到具体的潮段(如“农历初三早低潮”),并通过BIM技术模拟不同潮位下的施工场景,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加强与气象、海洋部门的信息共享,提升对异常潮汐的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广州黄埔老港的拉森钢板桩施工并非简单的线性流程,而是一个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动态系统工程。潮汐作为主导外部变量,贯穿于测量、安装、打桩、密封与监控全过程,深刻影响着作业窗口的选择、机械设备的调度以及施工安全的保障。唯有精准掌握潮汐规律,科学安排施工节奏,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高质量的钢板桩结构建设,为港口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这也体现了现代港口工程中“因时制宜、顺势而为”的施工智慧。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