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黄埔区市政道路施工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支护结构,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河道整治及地下管线敷设等工程中。本项目位于黄埔区主干道沿线,涉及多条交通繁忙路段,施工区域周边分布有居民区、商业设施及重要交通枢纽,因此在实施拉森钢板桩施工的同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配套完善的交通疏导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本工程主要任务为在黄埔区某市政道路段进行雨水管道更新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需开挖深度约5~8米的沟槽。由于地质条件以软土和砂层为主,地下水位较高,存在边坡失稳风险,故采用拉森Ⅳ型钢板桩作为临时支护结构。施工范围全长约600米,分为三个施工段依次推进。总体目标是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控制工期在90天内完成全部钢板桩施工及后续回填工作,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交通的干扰。
施工前完成现场勘察、地下管线探测及交通流量调查。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线,确定钢板桩轴线位置,并设置控制点。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专项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流程与质量控制要点。机械设备方面,配备履带式打桩机2台、振动锤2套、吊车1台、挖掘机3台,并储备足够数量的拉森钢板桩(SP-IV型,长12m)。
施工遵循“分段作业、跳打成排”的原则,具体流程如下:
场地清理 → 测量定位 → 导向架安装 → 钢板桩打设 → 沟槽开挖 → 支撑安装 → 主体结构施工 → 回填 → 钢板桩拔除。
打桩采用振动沉桩法,先施打首尾两根定位桩,中间连续施打,确保桩体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150。每打设10根即进行一次垂直度校核。钢板桩咬合紧密,防止渗水。沟槽开挖过程中,随挖随设钢支撑,支撑采用Φ300mm钢管,间距3米,焊接固定于钢板桩上。
严格执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及相关规范。钢板桩进场须提供材质证明和检测报告,现场抽检焊缝质量和防腐涂层。施工期间设置沉降观测点和位移监测点,每日记录数据,发现异常立即预警并采取加固措施。所有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高空作业系安全带,机械操作专人指挥,施工现场设置围挡和警示标志,夜间增设照明和反光标识。
鉴于施工路段日均车流量大,高峰期拥堵严重,交通疏导成为施工组织的关键环节。
将600米施工区划分为A、B、C三段,每段长约200米,采用“逐段封闭、流水作业”方式。每段施工周期约30天,先行封闭A段半幅车道,保留对向两车道通行;待A段钢板桩施工完成后回填并恢复路面,再转移至B段,依此类推。通过错峰施工减少对交通的整体影响。
在各施工段前后500米处设置三级引导标志:预告牌、减速提示、绕行指示。利用现有辅道或拓宽临时便道,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设置临时信号灯系统,协调交警部门在高峰时段派驻人员现场指挥。建议公交线路临时调整站点位置,避免长时间滞留。
通过市政官网、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前发布施工公告,明确施工时间、封闭路段及绕行路线。在社区张贴告示,征求居民意见,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处理投诉与咨询,提升公众理解与配合度。
施工期间严格落实扬尘治理“六个100%”要求,配备雾炮机和洒水车,裸露土方及时覆盖。打桩作业安排在白天7:00—12:00、14:00—19:00进行,避免夜间噪声扰民。废弃泥浆集中收集外运,不随意排放。工地出入口设置洗车槽,防止车辆带泥上路。
制定包括交通堵塞、钢板桩倾斜、突发降雨等情况的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小组,配备抽水泵、备用发电机、救援设备等物资。一旦发生险情,立即启动预案,联系交警、城管、水务等部门协同处置,确保快速响应、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广州黄埔区市政道路拉森钢板桩施工需统筹技术、安全、交通与环保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精细化的施工组织设计与科学的交通疏导措施,既能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又能维护城市运行秩序,实现社会效益与工程效益的双赢。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