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南沙区的滨海工程建设中,潮汐影响是施工组织设计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涉及临水或近海区域的基础工程中,如拉森钢板桩施工,如何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优化施工流程,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工期控制。其中,一个关键问题便是:是否应在退潮期间进行拉森钢板桩施工?这一决策不仅涉及地质条件、水文特征,还需综合考虑设备效率、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南沙区地处珠江入海口,属于典型的河口潮汐区,每日受潮汐涨落影响显著。根据水文观测数据,该区域平均潮差在1.5至2.5米之间,涨潮时海水迅速涌入,流速较快,水位升高;退潮时则水流缓慢回落,滩涂大面积裸露。这种周期性的水位变化对涉水施工构成挑战,尤其是在钢板桩打设过程中,若在涨潮或高潮位时作业,施工机械可能受到浮力、水流冲击及操作平台不稳定的影响,增加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
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用的挡土、止水结构,在基坑支护、围堰工程和码头建设中应用广泛。其施工通常采用振动锤或静压设备将钢板桩打入土层,形成连续的墙体结构。在潮汐区,若选择在涨潮时段施工,存在多个不利因素。首先,高水位导致作业面被淹没,大型打桩机械难以就位,尤其是履带式吊机或振动锤设备需稳定的陆上或平台支撑,水下作业不仅效率低下,且易发生机械倾覆或滑移事故。其次,水流作用会干扰钢板桩的垂直度和贯入精度,影响整体结构的密封性和稳定性。此外,涨潮期间水体浑浊,能见度低,不利于现场监控和质量控制。
相比之下,退潮期间施工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水位下降,原被淹没的滩涂或浅水区逐渐暴露,形成相对干燥、坚实的作业面,便于施工机械进场和定位。此时地基承载力较高,有利于打桩设备稳定作业,减少沉陷风险。同时,退潮后水流趋缓甚至接近静止,大大降低了水流对钢板桩贯入过程的扰动,有助于提高打桩精度和垂直度控制。此外,退潮时段通常持续数小时,为连续施工作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窗口,有利于组织流水作业,提升施工效率。
然而,选择退潮施工也并非没有限制。首要问题是时间窗口有限,每日仅有两次退潮,每次有效作业时间约为3至4小时,必须精准规划施工节奏,避免因准备不足或工序衔接不畅造成资源浪费。其次,退潮后部分区域虽露出水面,但表层土质可能仍处于饱和软塑状态,承载力不足,需提前铺设钢板路基箱或碎石垫层以增强地基稳定性。再者,若工程规模较大,需分段施工,则必须科学划分施工区段,确保各段能在退潮期内完成关键工序,避免因潮水上涨而中断作业,造成已打设钢板桩受水流冲刷或漂浮物撞击。
从施工组织设计角度出发,合理的做法是结合潮汐预报数据,制定详细的“潮汐施工计划表”,明确每日可作业时间段,并据此安排人员、设备和材料调度。建议采用“分段跳打”或“逐段推进”的施工策略,优先在退潮初期完成关键部位的打桩作业,利用水位最低时段集中攻坚。同时,应配备临时监测系统,实时跟踪水位变化和桩体位移情况,确保施工安全。
此外,环保因素也不容忽视。在退潮期间,滩涂生态系统暴露,施工活动可能对底栖生物和红树林造成扰动。因此,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守生态保护要求,避开生态敏感期,采取减噪、防油污等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广州南沙区潮汐区进行拉森钢板桩施工,选择退潮时段作业是更为科学、安全和高效的做法。它不仅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提供的有利施工窗口,还能有效规避涨潮带来的技术难题和安全风险。当然,成功的施工组织离不开周密的前期策划、精准的潮汐预测以及高效的现场管理。只有将自然规律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实现质量、安全与进度的统一。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