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海珠滨江路珠江沿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河道整治工程时,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且可重复使用的围护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临水基坑支护、防洪堤加固及临时挡土墙施工中。本项目位于珠江主航道南岸,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潮汐变化明显,加之临近居民区与交通干道,对施工组织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以及有效的抗浪措施,是确保工程安全、进度和质量的关键。
首先,在施工准备阶段,需完成详细的现场勘察与水文地质调查。通过钻探取样分析,明确地层构成主要为淤泥质土、粉细砂及局部中粗砂夹层,承载力较低,易发生侧向位移和渗流破坏。同时,珠江日均潮差约1.2米,最大可达1.8米,水流速度在汛期可超过1.5m/s,波浪冲击力不可忽视。基于此,选用U型拉森钢板桩SP-IV型,单根长度18米,入土深度不小于12米,以确保整体稳定性与抗拔性能。
施工流程主要包括测量放线、导架安装、钢板桩施打、内支撑设置及后期拆除等环节。为提高打桩精度与效率,采用静压植桩机配合振动锤联合施工方式。静压法适用于城市敏感区域,可显著降低噪音与振动影响,避免对周边建筑物造成扰动;而在地质较硬段则辅以高频液压振动锤,确保贯入顺利。每根桩施打前均需校核垂直度与对接密封性,防止漏水与错位。
为应对珠江潮汐引起的周期性波浪荷载,在设计中特别增设抗浪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迎水面设置消浪板结构,采用工字钢焊接成框架,外覆钢板并锚固于前排钢板桩顶部,形成连续的波浪反射屏障;二是在桩顶冠梁处加设横向系杆,增强整体刚度,减少因波浪反复作用导致的疲劳损伤;三是结合潮位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水位数据,动态调整施工节奏,避开高潮位及强流时段作业。
此外,考虑到滨江路段交通繁忙,施工期间需合理规划交通疏导方案。将施工区域分段封闭,设置临时便道供非机动车通行,并安排专人引导行人与车辆绕行。夜间施工严格控制照明方向与音量,避免光污染与噪声扰民。所有材料运输尽量安排在低峰时段,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排水与止水措施同样至关重要。在钢板桩闭合后,立即进行坑外降水井布设,采用深井降水法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基底以下1米。对于可能出现的渗漏点,预先准备双液注浆设备,一旦发现渗水迹象即刻封堵。同时,在基坑底部设置集水沟与强排泵站,确保雨季施工不受积水影响。
安全管理体系贯穿全过程。建立三级安全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与班组长职责。所有作业人员须经过岗前培训,掌握钢板桩施工工艺与应急处置流程。施工现场配备足额消防器材、救生设备及防触电装置,重点区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过程可视化管理。
环境保护方面,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扬尘治理要求。施工场地全部硬化处理,出入口设自动洗车台,杜绝带泥上路。废弃泥浆经沉淀处理后集中外运至指定消纳场,严禁直排入江。同时,加强生态保护意识,避免施工活动对沿江植被与水生生物造成破坏。
最后,工程完成后将按计划有序拆除钢板桩。使用专用拔桩机配合振动装置,缓慢起拔,防止产生过大负孔隙水压力引发地面沉降。拔除后及时回填桩孔,恢复原状地貌,并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后续绿化与景观提升。
综上所述,广州海珠滨江路珠江边拉森钢板桩施工组织设计充分考虑了地质、水文、环境与社会多重因素,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强化抗浪能力、落实安全文明措施,实现了工程技术性与生态友好性的统一,为类似临水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范例。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