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增城区正果景区的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如何在推进基础设施施工的同时有效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正果景区地处山水交融之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其生态敏感性和旅游价值要求各类工程必须在科学规划、精细施工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可重复利用的支护结构,在景区内河道整治、边坡防护及基础围护等工程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本文围绕该景区内拉森钢板桩施工组织设计展开论述,并重点探讨施工过程中对景观与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
首先,在施工组织设计前期,需开展详尽的现场勘察与环境评估。通过地质雷达、无人机航拍、地形测绘等手段,全面掌握施工区域的地层结构、水文条件及植被分布情况。同时,结合景区总体规划,明确施工范围与生态保护红线,避免对核心景观区、水源地及珍稀植物群落造成破坏。在此基础上,制定分阶段、分区域的施工方案,确保工程推进有序且可控。
拉森钢板桩的选型与布置是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环节。根据正果景区的实际地质条件,优先选用U型或Z型冷弯拉森钢板桩,其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和止水效果,适用于软土、砂层及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在桩长设计上,依据基坑深度、土压力计算及稳定性验算结果合理确定,一般控制在8至12米之间,既满足支护需求,又避免过度打入影响地下生态。桩体连接采用锁口咬合方式,确保整体密封性,防止施工期间发生渗漏或塌方。
施工流程方面,遵循“先准备、后进场,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施工前完成临时便道修建、施工机械进场路线规划及材料堆放区设置,所有作业区域均避开主要游览线路和生态保护区。打桩作业采用静压植桩机或液压振动锤,优先使用低噪声、低振动设备,减少对周边动植物栖息环境的干扰。特别是在鸟类繁殖期或植物生长旺季,合理调整施工时间,避开敏感时段。每根钢板桩施打后立即进行垂直度与标高检测,确保结构稳定。
在景观保护方面,采取多项主动防护措施。一是实施绿色施工围挡,在施工区外围设置透光型生态围栏,既保障安全,又降低视觉冲击,保持景区整体风貌协调。二是对施工影响区域内的树木进行挂牌登记,对于确需迁移的古树名木,提前制定移植方案,由专业园林团队执行,并落实后期养护责任。三是设置表土剥离与集中堆放区,将原有表层腐殖土妥善保存,用于后期生态恢复与绿化覆土,最大限度保留原生土壤微生物系统。
水环境保护同样不可忽视。施工期间在基坑周边布设截水沟与沉淀池,对施工废水进行多级过滤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严禁直接排入河道。同时,在临近水域区域设置防污帘,防止泥沙扩散污染水质。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钢板桩并进行场地清理,回收再利用率达90%以上,减少资源浪费。
此外,建立全过程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边坡位移、地下水位、噪音及振动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设立公众监督渠道,定期向景区管理部门和周边居民通报施工进展与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增强透明度与社会信任。
最后,施工完成后进入生态修复阶段。根据原地貌特征,开展植被恢复工作,优先选用本地适生植物如樟树、山杜英、野牡丹等,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对临时施工便道进行复绿处理,铺设透水铺装或恢复为生态步道,实现功能转换与景观融合。
综上所述,广州增城区正果景区拉森钢板桩施工组织设计不仅注重工程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更将景观保护与生态可持续理念贯穿始终。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与多方协同,实现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为类似生态敏感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未来,随着绿色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类兼顾功能与美学、效率与生态的施工模式将在更多景区项目中推广应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