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海珠区某医院周边进行基坑支护工程,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主要支护结构,是确保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的重要举措。由于项目地处城市核心区域,紧邻医疗设施,人流密集,对施工噪音、振动及安全防护提出了极高要求。因此,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环境保护、交通疏导以及静音降噪等多重因素,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医院正常运营和居民生活的干扰。
本工程拟采用U型或Z型拉森钢板桩,依据基坑深度(预计6~8米)及土层力学参数进行合理选型,桩长设计为12~15米,以满足入土深度要求,确保整体稳定性。施工前需完成详细的地质勘察报告分析,明确地下水位、土层分布及承载力情况,为钢板桩的打入深度和支撑布置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结合医院建筑基础位置,设置变形监测点,实时监控基坑边坡及邻近建筑物的沉降与位移,确保结构安全。
施工流程主要包括测量放线、导架安装、钢板桩施打、内支撑安装、基坑开挖及后续回填拔桩等环节。其中,钢板桩施打是关键工序。传统锤击式打桩机虽效率高,但噪音大、振动强,极易影响医院诊疗秩序。为此,本项目将优先采用液压静压植桩机进行沉桩作业。该设备通过静压力将钢板桩压入土中,几乎无冲击振动,噪音控制在70分贝以下,显著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夜间55分贝、昼间70分贝限值,尤其适用于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
为实现更全面的静音管理,施工组织设计中还制定了多项配套措施:首先,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开医院重点科室(如手术室、ICU)的高峰作业时段,原则上将主要施工作业安排在工作日上午9:00至11:30、下午14:00至17:00之间,避免午休及夜间施工;其次,在施工现场周边设置全封闭隔音围挡,高度不低于2.5米,采用夹芯吸音材料(如岩棉板)制作,有效阻隔噪声传播;同时,在机械选型上优先使用低噪音设备,并定期维护保养,防止因设备老化产生额外噪声。
此外,针对可能产生的振动问题,除采用静压工艺外,还在钢板桩与医院建筑之间设置减振沟,沟深不小于钢板桩入土深度的1/2,宽度约0.8米,内填松散砂石材料,形成物理隔离带,进一步削弱振动传递。同步布设自动化监测系统,包括测斜仪、沉降观测点和振动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至项目管理平台,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交通组织方面,考虑到医院出入口人流车流密集,施工区域将采取分阶段围蔽方式,保留必要的应急通道和人行通道,并设置醒目的导行标识与夜间照明。施工车辆进出严格限定于非高峰时段,运输路线避开主干道,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所有车辆出场前必须冲洗轮胎,防止带泥上路,落实文明施工要求。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贯穿全过程。现场配备专职安全员,执行每日巡查制度;焊接、吊装等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高空作业设置防护栏杆与安全网;临时用电严格执行TN-S系统,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保”。同时,建立环保责任制,控制扬尘、废水排放,工地裸土100%覆盖,易起尘物料密闭存放。
在应急保障方面,项目部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涵盖基坑失稳、管线破坏、突发疫情配合等场景,与医院后勤及属地街道建立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响应迅速。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施工人员实行封闭管理,定期核酸检测,杜绝聚集风险。
综上所述,广州海珠区医院周边拉森钢板桩施工组织设计,以“安全第一、环保优先、静音降噪”为核心原则,通过先进工艺、科学管理和精细化部署,力求在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医疗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该项目不仅是一次技术实践,更是城市更新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为类似敏感区域的地下工程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范本。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