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花都区的桥梁建设中,承台作为连接桥墩与桩基的关键结构,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体桥梁的稳定性与耐久性。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城市环境限制下,采用拉森钢板桩围护结构配合桩基协同施工,已成为一种高效、安全且经济的施工方案。本文围绕花都区某桥梁工程实例,详细阐述承台拉森钢板桩施工组织设计及其与桩基施工的协同机制。
首先,在施工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团队需对现场地质条件进行详勘,明确地下水位、土层分布及周边建筑物情况。花都区部分区域地下水丰富,软土层较厚,若不采取有效支护措施,极易引发基坑坍塌或涌水问题。因此,选用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具有显著优势:其具备良好的止水性能、较高的抗弯强度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环保特性。结合本工程实际,选用SP-IV型拉森钢板桩,长度为18米,入土深度按“五分之一法则”控制,确保嵌固稳定。
施工组织设计中,首要任务是合理安排施工流程。总体遵循“先打桩后开挖”的原则,但为提高效率,采用“跳打+分区”方式实现桩基与钢板桩施工的时空协同。具体而言,先施打桥梁桩基,待完成3~5根桩后,立即插入相邻区域的拉森钢板桩沉桩作业。通过错开作业面,既避免了大型机械集中作业带来的扰动风险,又实现了工序穿插,缩短了总工期约15%。沉桩采用履带式振动锤,配合全站仪实时监测垂直度,确保钢板桩打入偏差控制在1/150以内。
在基坑开挖阶段,严格执行“分层、分段、对称、均衡”开挖原则。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2米,并及时安装内支撑系统。本工程设置两道φ609×16mm钢管支撑,水平间距4米,通过冠梁与钢板桩焊接固定,形成稳定的支护体系。同时,在基坑四周布设水位观测井和位移监测点,实行动态信息化施工管理。一旦发现位移速率超过预警值(3mm/d),立即暂停开挖并分析原因,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桩基与承台的协同施工是本设计的核心环节。由于桩头需伸入承台内部并预留锚固长度,因此在钢板桩合拢后,必须精准定位每一根桩的位置。施工中采用BIM技术建立三维模型,模拟桩位与钢板桩的空间关系,提前规避碰撞风险。此外,在破除桩头混凝土时,采用静力破碎结合小型机械凿除的方式,避免对邻近钢板桩造成冲击损伤。
钢筋绑扎与模板安装阶段,充分利用钢板桩作为侧模支撑。在钢板桩内侧焊接牛腿支架,用于固定承台侧模,减少额外支撑材料投入。钢筋骨架采用场外预制、整体吊装工艺,提升安装精度与速度。混凝土浇筑则选择低水化热的C35高性能混凝土,掺加粉煤灰与缓凝剂,控制入模温度不超过30℃。浇筑过程采用斜向分层法,每层厚度控制在50cm以内,配以插入式振捣器充分密实,防止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施工期间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安全文明施工。在钢板桩拔除阶段,采用液压静拔设备,辅以注浆回填工艺,有效控制地表沉降,保护周边管线与构筑物。同时,施工现场设置泥浆沉淀池、噪声隔离棚及扬尘监控系统,确保符合广州市绿色施工标准。
从管理层面看,该项目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施工组织架构,下设技术、质量、安全、材料、测量等专业小组,实行日例会制度与周进度滚动计划。通过Project软件编制详细的进度网络图,关键线路清晰可见,资源配置动态优化。特别是在雨季施工期间,增设应急排水泵站与防洪沙袋储备,保障基坑干作业环境。
综上所述,广州花都区桥梁承台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并实现与桩基施工的有效协同,不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与效率,也为类似城市桥梁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未来,随着智能监测与装配式技术的发展,此类围护结构的应用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进一步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