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南沙区的城市更新进程中,旧城改造项目正逐步推进,旨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与形象。在众多技术手段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支护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与地基加固工程中。本文结合南沙区某典型旧城改造项目,探讨拉森钢板桩施工组织设计的关键环节,并重点分析对周边危房的保护措施。
首先,项目位于南沙老城区,周边建筑密集,部分房屋年代久远,结构老化,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与沉降问题,属于典型的“危房”范畴。因此,在进行深基坑开挖前,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对既有建筑造成进一步损害。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止水性、较高的抗弯刚度以及可重复使用等优点,成为本项目首选的支护方式。
施工组织设计的第一步是现场勘察与地质分析。通过钻探取样与地质雷达探测,明确场地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及软弱夹层位置。本项目区域主要为淤泥质黏土与粉砂层,承载力低,渗透性强,易产生侧向位移与沉降。基于此,设计采用Ⅳ型拉森钢板桩,桩长18米,入土深度约12米,形成连续封闭式围堰结构,有效控制基坑变形。
在施工流程方面,组织设计遵循“先支护后开挖”的原则。具体步骤包括:测量放线→导墙施工→打桩机就位→钢板桩插打→冠梁施工→分层开挖→监测维护。其中,钢板桩插打是关键工序。为减少振动对周边危房的影响,采用静压植桩机代替传统锤击打桩设备。静压法施工噪音小、无冲击波,能显著降低对邻近建筑物的基础扰动。
针对危房保护,施工组织设计中设置了多层次防护体系。首先,在危房与基坑之间设置隔离桩,采用直径600mm的钻孔灌注桩,间距1.2米,深度深入稳定持力层,形成刚性屏障,阻断土体位移传递路径。其次,布设自动化监测系统,包括倾斜仪、裂缝计、沉降观测点和测斜管,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至监控平台。一旦监测值超过预警阈值(如日沉降量>2mm或累计倾斜角>0.3°),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注浆加固、临时支撑等补救措施。
此外,施工时间安排也充分考虑居民生活影响。夜间22:00至次日6:00禁止重型机械作业,避免噪音扰民;雨季期间暂停打桩作业,防止雨水渗入软化土体加剧沉降风险。同时,建立社区沟通机制,定期向居民通报施工进展与安全状况,增强公众信任感。
材料管理与人员配置同样纳入组织设计重点。所有进场钢板桩均需提供质量合格证并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无扭曲、裂纹或焊缝缺陷。施工队伍由具备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带队,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每日开展班前安全教育。现场配备应急发电机、抽水泵及抢险物资,确保突发情况下的快速响应能力。
在环境保护方面,施工现场设置泥浆沉淀池与废水回收系统,杜绝污水直排;废弃钢板桩经除锈处理后统一回收再利用,践行绿色施工理念。同时,对裸露土方及时覆盖防尘网,减少扬尘污染,符合南沙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总体来看,广州南沙区旧城改造中的拉森钢板桩施工组织设计,不仅注重工程技术的可行性,更强调对历史遗留建筑的安全保护与社会和谐的维护。通过精细化管理、先进设备应用与动态监测手段,实现了“安全、高效、环保”的施工目标。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类似城市更新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未来,随着智慧建造技术的发展,建议进一步引入BIM建模与数字孪生系统,实现施工全过程可视化模拟与风险预判,提升决策科学性。同时,探索装配式支护结构与智能监测终端的集成应用,推动旧城改造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迈进。南沙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其城市更新实践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