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增城区的市政建设与基础设施项目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且可重复利用的围护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河道整治、地下管廊施工等工程场景。由于部分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施工组织设计需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安全稳定性及应急调桩机制,以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本项目拟在增城区某片区进行少量拉森钢板桩施工,主要用于临时支护与止水帷幕构建。施工范围涉及长度约120米,采用U型拉森Ⅳ型钢板桩,桩长为12米,入土深度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为8~9米,以确保整体稳定性。施工机械选用履带式打桩机配合振动锤,作业平台需进行地基加固处理,防止沉降影响垂直度控制。
施工组织设计首先从前期准备入手。项目团队需完成现场踏勘、地下管线探测及交通疏导方案制定。通过与相关产权单位协调,明确地下燃气、电力、通信等管线位置,并设置明显标识,避免施工过程中造成破坏。同时,对施工区域进行封闭围挡,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确保施工期间行人与车辆安全。
材料进场方面,钢板桩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及力学性能检测报告,进场后按规范进行外观检查,重点查验锁口完整性、表面锈蚀程度及有无弯曲变形。不合格桩体严禁使用。堆放时应分层垫木,防止受潮和二次损伤。配套使用的导梁、支撑系统构件也需提前检验,确保连接可靠。
施工流程主要包括测量放线、导向架安装、钢板桩插打、接桩(如需要)、监测与应急响应五个阶段。测量人员依据设计图纸精确放出桩位轴线,并设置控制点。导向架采用双拼H型钢制作,固定于地面预埋件上,确保其水平度与顺直度,为钢板桩垂直插入提供引导。
插打作业遵循“先角桩、后边桩、逐段推进”的原则。首根桩作为基准桩,需反复校核垂直度,误差控制在1%以内。后续桩体通过锁口咬合依次打入,振动锤激振力根据土层密实度动态调整,避免过度扰动周边土体。对于硬质地层或遇到障碍物时,可采用引孔辅助工艺,钻孔直径略小于桩宽,深度达设计入土深度的2/3以上。
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全过程监测体系至关重要。布设沉降观测点、位移监测点及地下水位观测井,每日定时采集数据并形成趋势分析。一旦发现支护结构位移超过预警值(一般为30mm),或周边建筑物出现裂缝,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应急调桩机制是本组织设计的关键环节。预案包括:一是备用桩体储备,现场常备不少于10根同型号钢板桩,用于替换损坏桩或补强薄弱区段;二是快速响应队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与施工班组,确保24小时内到场处置;三是技术调整手段,如遇倾斜桩,可通过反向施加侧向力结合局部拔起重新定位;对锁口脱开情况,采用特制卡具临时锁定,并注入速凝止水材料防止渗漏;四是必要时增设内支撑或锚索,提升整体刚度。
环保与文明施工同样不可忽视。打桩作业安排在白天非居民休息时段,减少噪声影响;产生的泥浆集中收集,经沉淀处理后外运;废料分类堆放,及时清运。施工现场保持整洁,材料有序摆放,做到工完场清。
项目管理方面,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下设技术、安全、质量、材料、后勤等职能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每周召开工程例会,通报进度、协调问题、部署任务。所有施工记录、检测报告、影像资料归档保存,实现过程可追溯。
综上所述,在广州增城区开展少量拉森钢板桩施工,虽工程量不大,但技术要求高、环境制约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不仅能保障工程质量与工期目标,更能有效防控风险,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通过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和动态化监控,确保钢板桩支护系统安全可靠,为后续主体工程施工创造有利条件。未来类似项目可借鉴本案例经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路线,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