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从化区某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合龙段施工是整个工程的关键节点之一。该工程涉及河道整治与地下结构施工,为确保基坑安全、防止渗漏并保障周边建筑物稳定,项目决定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主要支护结构。本文重点阐述该区域合龙施工中拉森钢板桩的施工组织设计,并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问题提出有效的矫正措施。
本项目位于广州市从化区流溪河沿岸,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排洪渠扩建、截污管道敷设及部分地下箱涵结构。合龙段位于两条已施打钢板桩围堰的交汇处,需实现水下闭合,形成完整封闭的基坑作业空间。地质条件以粉质黏土和砂层为主,地下水位较高,对止水性能要求严格。选用的拉森Ⅳ型钢板桩具有良好的抗弯刚度和锁口密封性,适用于深基坑支护及临时围堰工程。
施工前完成现场测量放线,确定合龙口位置及合龙桩规格。根据设计图纸复核已施打钢板桩的实际位置,计算合龙段缺口尺寸,定制异形钢板桩或调整最后一根标准桩长度。同时检查振动锤、吊装设备、导向架等机具状态,确保其运行正常。
为保证钢板桩垂直度与轴线准确,在合龙口两侧设置双层导向架。导向架采用H型钢焊接而成,固定于已打入的钢板桩顶部,形成稳定的导向系统。导向架内侧间距略大于钢板桩宽度,预留约10mm调节空间,便于桩体顺利插入。
合龙桩通常选择在潮位较低、水流较缓时段进行沉桩作业。采用履带吊配合液压振动锤进行沉桩,先将钢板桩缓慢插入导向架,初步定位后启动振动锤逐步下沉。过程中实时监测桩身垂直度(使用经纬仪或电子测斜仪),确保倾斜率控制在1/150以内。
由于合龙口两侧钢板桩可能存在累积误差,导致锁口对接困难,因此需提前准备切割工具,必要时对锁口局部修整,确保顺利咬合。最后一根桩沉入后,立即进行锁口止水处理,常用方法包括注入膨润土泥浆或聚氨酯密封胶,增强防渗效果。
在实际施工中,拉森钢板桩易出现以下几类偏差: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制定了一套系统的偏差矫正方案:
当发现桩体平面偏移小于5cm时,可通过调整后续桩的施打方向进行纠偏;若偏移较大,则需拔出重打,并在原位回填砂土加固后重新定位。对于已形成的连续偏移,可在关键位置增设内支撑或锚杆,限制进一步位移。
沉桩过程中一旦发现倾斜趋势,应立即停止振动,利用千斤顶或手拉葫芦施加反向拉力进行校正。若桩体已深入土层且倾斜严重,可采用“边拔边调”的方式,缓慢提升桩体至可调范围后再重新下沉。严禁强行施打,以免造成锁口破坏。
若合龙时锁口难以咬合,首先检查对接角度与高程是否一致。可使用专用撬棍辅助引导,或通过外部施加侧向压力帮助就位。对于轻微变形的锁口,可用气割修整后打磨光滑;严重损坏则需更换桩体或加焊补强钢板。
为避免合龙失败,施工前必须精确测量合龙口净距。若实际尺寸小于标准桩宽,可定制缩小尺寸的异形桩;若间隙过大,则采用“Z”形过渡桩或焊接连接板的方式实现闭合。极端情况下可采用混凝土封堵结合局部钢板桩加密的复合方案。
施工全过程实行“三检制”,即班组自检、技术复检、监理终检。每根桩施打完成后记录沉桩时间、深度、垂直度等参数,建立可追溯档案。夜间施工配备充足照明,高空作业人员佩戴安全绳,振动锤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确保施工安全。
此外,加强周边环境监测,布设沉降观测点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实时掌握基坑稳定性变化,及时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
广州从化区合龙段拉森钢板桩施工在科学组织与精细管理下顺利完成,有效解决了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闭合难题。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及时的偏差矫正措施,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也为类似城市河道整治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未来在智能化监测与自动化施工装备的应用上,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推动基础工程施工向更高精度、更高效能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