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番禺南村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拉森钢板桩作为深基坑支护的重要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管网、排水系统及道路改造工程中。该工程地处城市建成区,周边环境复杂,尤其临近一所重点小学,施工组织设计不仅需确保技术可行性和施工安全,还需充分考虑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因此在方案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必须统筹协调技术、安全、环保与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在技术方案设计阶段,项目团队依据地质勘察报告和现场实测数据,确定采用拉森Ⅳ型钢板桩,单根长度12米,入土深度8米,形成连续围护结构,用于支护开挖深度约6米的基坑。钢板桩通过振动锤沉桩工艺施工,具有施工速度快、止水性能好、可重复利用等优点。为增强整体稳定性,设计在桩顶设置冠梁,并在基坑内部布设一道钢管支撑,支撑水平间距4米,确保在开挖过程中结构受力均匀,防止位移过大影响周边建筑安全。
考虑到施工现场距离学校仅15米,且施工区域紧邻学生上下学主要通道,项目组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特别制定了详细的交通疏导与安全防护方案。在学校出入口周边设置双层硬质围挡,高度不低于2.5米,并加装防噪隔音板,有效降低施工噪音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同时,在上下学高峰时段(7:00–8:00、16:00–17:30)暂停重型机械作业,避免打桩振动和交通拥堵对学生造成安全隐患。
为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项目部主动与校方召开协调会议,提前通报施工计划、工期安排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邀请校方代表参与施工监督。双方达成共识:施工期间设立“校园联络专员”,负责每日信息互通;如遇突发情况,第一时间通知学校启动应急预案。此外,项目部还向学校赠送噪声监测仪,实时共享施工现场噪音数据,增强透明度与信任感。
在环境保护方面,施工组织设计严格落实扬尘控制措施。现场配备雾炮机、自动喷淋系统,并对裸露土方全面覆盖防尘网。运输车辆进出均经过洗车槽冲洗,防止带泥上路。针对打桩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振动,项目组委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布设多个振动监测点,特别是在学校建筑基础附近设置敏感点,实时采集数据并设定预警阈值。一旦监测值接近限值,立即调整施工节奏或采取减振措施,如更换低频液压锤或分段跳打等方式。
施工进度安排上,项目采用分段流水作业法,将全长约300米的钢板桩施工划分为三个作业段,每段长约100米,依次推进。每段施工前7天向学校发布施工预告,明确起止时间、主要工序及注意事项。打桩作业尽量安排在工作日上午9:00至11:30和下午14:00至16:00进行,避开课堂授课高峰期。夜间严禁施工,节假日原则上停工,重大考试期间(如期中、期末考试)全面暂停作业,最大限度减少对教育环境的干扰。
为保障施工人员与师生安全,项目部在靠近学校的区域增设高清监控摄像头,并接入学校安保系统,实现双向可视监管。所有施工人员进场前均接受专项安全培训,重点强调文明施工纪律和应急避让程序。现场配备专职安全员两名,全天候巡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置。
在质量控制方面,钢板桩进场须提供材质证明和检测报告,沉桩过程中严格控制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150,桩间咬合紧密无渗漏。每完成一段施工,立即组织自检与监理验收,并留存影像资料备查。对于接缝处可能出现的轻微渗水,预备速凝水泥和止水条进行封堵,确保基坑干燥稳定。
综上所述,广州番禺南村拉森钢板桩施工组织设计在技术合理性基础上,充分融入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科学规划施工时序、强化噪声与振动控制、建立校地联动机制,有效平衡了工程建设需求与校园环境维护之间的矛盾。该项目不仅为类似城市密集区施工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体现了现代工程建设中“以人为本、和谐共建”的发展理念。未来,随着智慧工地系统的进一步应用,此类敏感区域的施工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公共利益协同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