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番禺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基坑支护工程时,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使用的支护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深基坑、河道整治、地下管廊及临近既有建筑的施工场景中。特别是在城市密集区域,施工组织设计不仅要考虑技术可行性与安全性,还需兼顾周边环境影响、交通组织以及关键市政设施的协调,其中电力设施的迁改与保护尤为关键。本文围绕广州番禺区某典型拉森钢板桩施工项目,重点阐述其施工组织设计中涉及电力协调的具体内容与实施策略。
首先,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基础。项目团队需对施工现场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和地下管线探测,利用探地雷达(GPR)和人工探挖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地下电缆、通信管线、供水管道等的位置与埋深。尤其在番禺区老城区或工业集中带,地下电力线路复杂,部分为10kV配电网,甚至存在35kV高压线路穿越施工区域的情况。因此,必须提前与南方电网广州番禺供电局建立沟通机制,获取准确的电力管线图纸,并邀请电力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现场交底。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电力协调方案应作为专项章节独立编制。该方案主要包括:电力线路现状评估、临时迁改计划、施工期间的防护措施、应急预案及恢复方案。对于无法避让的电力线路,通常采取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实施临时迁改,将电缆移出施工影响范围;二是设置刚性防护结构,如混凝土包封或钢套管,确保打桩振动和土体扰动不会损伤电缆。迁改工作需由具备资质的电力施工单位执行,并严格遵循《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相关安全规程。
拉森钢板桩的施工工艺流程包括测量放线、导梁安装、钢板桩打入、接长焊接、支撑系统安装及监测等环节。在靠近电力设施区域,施工参数需特别控制。例如,采用液压静压植桩机替代传统振动锤,以减少对周围土体的扰动和电磁干扰;在距离电缆3米范围内禁止使用高频振动设备;同时设定沉桩速率上限,避免因快速下沉引起地面不均匀沉降,进而拉扯电缆。此外,施工过程中应实时监测钢板桩的垂直度与贯入深度,确保其轨迹避开地下电力走廊。
为保障电力系统的持续运行,项目部需制定详细的停电与不停电作业方案。若确需短时停电配合迁改,应提前15天向供电部门提交申请,并通过社区公告、短信通知等方式告知受影响用户,尽量选择用电低谷时段(如凌晨)作业,最大限度降低社会影响。对于不能停电的重要线路,则采用带电作业技术,由电力公司专业人员在绝缘平台上完成搭接或转移操作。
施工期间的安全管理同样不可忽视。现场设立明显的电力警示标识,在电缆上方铺设钢板并标注“下有高压电缆 禁止机械作业”字样;安排专职安全员每日巡查,监督施工行为是否合规;所有作业人员须接受电力安全培训,掌握触电急救知识。同时,建立与供电局的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电缆破损或跳闸事故,能迅速响应,启动抢修预案,缩短故障恢复时间。
信息化手段也在电力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三维地下空间模型,将电力管线与其他市政设施集成显示,实现可视化交底与碰撞检测。结合智慧工地平台,部署位移传感器与振动监测仪,对临近电缆区域的土体变形进行实时监控,数据异常时自动报警,便于及时调整施工节奏。
最后,工程结束后需按原标准或更高要求恢复电力设施。迁改后的电缆应重新埋设并做好标识,经供电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土方。同时整理全过程资料,包括管线探测报告、迁改协议、施工记录与监测数据,归档备查,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在广州番禺区开展拉森钢板桩施工,必须将电力协调纳入整体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通过科学规划、多方协作、技术优化与全程监管,既能保障施工安全与进度,又能有效保护城市生命线工程,实现工程建设与公共利益的双赢。这一模式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路径。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