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过程中,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止水性和结构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河道围堰、地下连续墙等工程中。广州海珠区作为广州市的核心城区之一,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各类市政、房建及交通项目密集推进,拉森钢板桩施工频繁。然而,在实际打桩作业中,常常会遇到地下管线交错复杂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也对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如何科学、规范地处理打桩过程中遇到的地下管线问题,成为施工方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
首先,施工前的详尽勘察是避免地下管线冲突的基础。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相关技术规范,施工单位在进场前必须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地质和地下设施探测。在广州海珠区这类建成区,地下管网系统极为复杂,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热力等多种管线,且部分老旧管线资料不全或存在偏移。因此,除了查阅城建档案中的管线图纸外,还应采用物探技术(如地质雷达、电磁感应等)进行现场扫描,精准定位地下管线的位置、埋深和走向。必要时,可采取人工探挖方式进行验证,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一旦在打桩过程中发现实际管线位置与图纸不符或存在未标注的管线,施工必须立即暂停。此时,现场负责人应第一时间上报项目管理单位,并通知相关管线权属部门(如水务集团、燃气公司、供电局等)到场确认。严禁擅自继续施工或试图绕开管线强行打桩,以免造成管线破损,引发漏水、漏气、断电甚至爆炸等严重事故。特别是在燃气管线附近作业时,任何火花或机械碰撞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确认管线具体位置后,应根据管线类型、重要性及与钢板桩的相对关系,制定相应的保护或迁改方案。对于距离较近但不影响桩位的管线,可采取加固保护措施。例如,在管线周围设置钢套管或混凝土包封,增强其抗压能力;或在钢板桩与管线之间插入隔离板,减少振动影响。对于必须穿越或紧邻桩位的重要管线,则需协调权属单位进行临时迁改。迁改工作应由具备资质的专业队伍实施,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安全规程操作,确保新线路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不受影响。
在特殊情况下,若无法迁改管线且原定桩位无法调整,可考虑变更施工工艺。例如,将传统的振动打桩改为静压植桩或钻孔预埋法,以降低对周围土体和管线的扰动。静压植桩技术通过液压设备将钢板桩缓慢压入土层,噪音小、振动弱,特别适用于管线密集区域。此外,也可采用分段打桩、跳打等方式,控制施工节奏,减少集中应力对管线的影响。
施工全过程应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在临近管线区域设置沉降观测点和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控地面变形和管线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数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加固、回灌或停止作业等措施。同时,施工现场应配备应急抢险设备和人员,确保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响应。
还需强调的是,各方协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管线权属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享信息,明确责任分工。特别是在涉及多个产权单位的复杂区域,更需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如住建局、城管局)统筹协调,避免推诿延误。
最后,加强施工人员培训和技术交底同样不可或缺。所有参与打桩作业的人员必须了解地下管线的重要性,掌握应急处置流程,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项目部应制定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并在每日班前会上进行重点提醒,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广州海珠区在拉森钢板桩施工中遇到地下管线问题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协同处置”的原则。通过前期精细勘察、施工中动态管控、多方有效沟通以及技术手段创新,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风险,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唯有如此,才能在城市发展与公共安全之间实现平衡,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