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天河智慧城的建设过程中,基坑支护工程广泛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临时挡土结构。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监测系统被普遍应用于对钢板桩及周边环境的实时监控,以确保施工安全与周边建筑稳定。然而,在实际施工中,监测数据异常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科学、高效地应对这些异常数据,已成为项目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当数字化监测系统显示数据异常时,首先应明确“异常”的定义。通常,监测数据的异常表现为位移、应力、地下水位或倾斜等参数超出预设预警阈值,或出现突变、持续增长、趋势反常等情况。例如,某测点水平位移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超过5毫米,或深层水平位移曲线呈现非线性加速趋势,均属于典型异常现象。
面对此类情况,现场管理人员和监测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识别—分析—响应—反馈”四步处理流程。第一步是快速识别异常数据来源。需确认该数据是否来自传感器故障、信号干扰或数据传输错误。可通过比对相邻测点数据、检查设备供电与通信状态、调阅历史记录等方式进行初步排查。若判断为设备问题,应及时更换或校准传感器,避免误判引发不必要的停工或加固措施。
第二步是深入分析异常成因。若排除设备故障,则需结合地质条件、施工进度、支护结构受力状态等因素综合研判。例如,若异常出现在开挖面附近,可能与土方开挖速率过快、支撑未及时安装有关;若深层位移持续增大,可能意味着被动区土体失稳或钢板桩入土深度不足;若应力骤增,则可能是邻近重型机械作业或堆载引起附加荷载。此时,应组织设计、施工、监测三方召开专题会议,必要时引入第三方专家进行会诊,借助有限元模拟等手段复核支护结构安全性。
第三步是采取针对性处置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分级响应策略。对于轻微超限但趋势稳定的异常,可加强监测频率,实行每日双次甚至实时监控,并向相关单位发出黄色预警。对于明显超限或呈加速发展趋势的数据,则应立即发布红色预警,暂停相关区域施工作业,启动应急加固方案。常见措施包括:增设临时内支撑或锚索、回填反压土方、注浆加固被动区土体、加密钢板桩间距或增加桩长等。在天河智慧城某标段曾出现钢板桩顶部水平位移日增量达3mm且持续三天上升的情况,项目部迅速组织回填并加设一道钢支撑,成功遏制了变形发展。
第四步是建立闭环反馈机制。所有异常事件的处理过程应详细记录,包括时间、数据变化曲线、原因分析、采取措施、责任人员及后续观测结果,并纳入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应对监测预警阈值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复盘,必要时根据实际工况动态调整警戒值。此外,还应定期组织培训,提升一线人员对监测数据的敏感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监测不仅是“报警器”,更是优化施工工艺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异常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可以反哺设计方案优化。例如,在天河智慧城多个地块的施工中,通过对比不同地质单元下钢板桩的变形特征,逐步形成了针对花岗岩残积土、砂层富水区等特殊地层的差异化支护参数建议,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总之,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数字化监测数据异常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复杂地质与动态施工交互作用下的必然反映。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响应机制,做到早发现、准判断、快处置、可追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监测的价值,保障广州天河智慧城这类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安全推进。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算法的进一步融合,监测系统将具备更强的自诊断与预测能力,为智慧工地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