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从化街口某小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拉森钢板桩施工作为基坑支护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度与安全。然而,近期项目方在推进施工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现场施工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工期滞后、安全隐患增加,甚至影响了后续工序的衔接。面对这一现实挑战,如何有效解决人员短缺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成为当前亟需破解的关键课题。
首先,必须深入分析造成施工人员不足的原因。从客观条件来看,该小型项目位于从化街口,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生活配套不完善,对一线施工人员的吸引力较弱。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行业整体面临“用工荒”,尤其是具备拉森钢板桩施工经验的技术工人更是稀缺资源。此外,该项目属于中小型规模,合同金额有限,难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导致劳务公司优先将人员调配至大型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剧了人力缺口。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管理团队应采取多维度、系统性的应对策略。首要措施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积极拓展劳务合作渠道。项目方可主动对接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专业劳务分包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扩大招聘覆盖面,吸引更多有经验的施工队伍参与竞标。对于愿意加入的班组,可适当提高日薪或设置绩效奖励机制,增强岗位吸引力。例如,设立“出勤奖”“安全奖”和“进度奖”,激励工人按时到岗、高效作业。
其次,加强内部协调与工序优化,提升现有人员的工作效率。尽管人手紧张,但通过科学排班和精细化管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不足的影响。项目部应组织技术人员重新梳理施工流程,合理安排打桩、焊接、支撑安装等关键工序的时间节点,避免因等待材料或设备而造成窝工。同时,采用轮班制延长有效作业时间,在保障工人休息的前提下实现“人停机不停”,最大限度提高机械利用率。此外,引入信息化管理工具,如施工进度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各环节进展,及时发现并调整偏差,确保资源精准投放。
第三,强化培训与技能提升,缓解技术型人才短缺压力。在短期内无法大量引进熟练工的情况下,项目方可考虑从现有工人中选拔基础较好的人员进行定向培训。邀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或资深技师开展现场教学,重点讲解拉森钢板桩的吊装、定位、振动沉桩及接头处理等关键技术要点。通过“以老带新”“实操演练”等方式,快速提升辅助人员的操作能力,逐步将其培养为合格的技术骨干。这不仅能缓解当前人力紧张的局面,也为项目储备了后续施工所需的人力资源。
第四,积极争取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支持。广州市近年来高度重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项目建设的政策。项目方可向从化区住建局或人社局申报用工困难情况,申请纳入“重点工程用工保障名录”,获得定向推荐劳务资源的机会。同时,可联系广州市建筑业联合会等组织,参与区域性用工对接会,借助行业平台整合资源,打通信息壁垒,实现供需匹配。
最后,从长远角度出发,项目管理方应反思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推动建立更加灵活、可持续的用工机制。例如,探索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提前锁定潜在劳动力;或与多家小型项目联合组建共享用工池,实现人员跨项目调配,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综上所述,广州从化街口小型项目面临的拉森钢板桩施工人员不足问题,虽具挑战性,但并非无解。通过拓宽招聘渠道、优化施工组织、强化技能培训、争取外部支持以及创新用工模式等综合手段,完全可以在保障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缓解人力短缺带来的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也为今后类似项目的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提醒我们在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评估人力资源可行性,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每一个工程项目都能在人力、物力与时间的协同下稳步推进,如期交付。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