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南沙万顷沙这片广袤的农业区,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粮食与水产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类工程项目逐渐增多,打桩机等重型施工设备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在这一背景下,打桩机租赁服务应运而生,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便利。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在农业区使用打桩机会不会对农田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打桩机本身是一种用于地基加固的工程机械,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冲击或振动将桩体打入地下,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这类设备在城市建设和道路桥梁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在农田环境中使用,则需格外谨慎。万顷沙农业区以水稻种植、果蔬栽培和水产养殖为主,土壤结构多为淤泥质黏土或砂质壤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低的承载力。在这种地质条件下进行打桩作业,极易引发土壤压实、结构破坏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问题。
土壤压实是打桩机作业过程中最直接的影响之一。重型机械在田间移动时,会对表层土壤施加巨大压力,导致土壤颗粒紧密排列,孔隙减少。这不仅会削弱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还会影响作物根系的正常发育。研究显示,土壤一旦被压实,恢复原状可能需要数年时间,甚至无法自然复原。对于依赖良好土壤环境的农作物而言,这种物理性损伤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其次,打桩过程中的振动效应也不容小觑。打桩机在锤击或静压桩体时会产生强烈的地面震动,这种震动会向四周传播,影响一定范围内的农田。对于浅根系作物如蔬菜、水稻等,震动可能导致根系断裂或松动,进而影响养分吸收。更严重的是,若附近有鱼塘或虾塘,震动还可能惊扰水生生物,造成鱼类应激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此外,施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临时道路铺设、设备堆放和人员活动,这些都会占用原本用于耕作的土地。即使施工结束后设备撤离,被占用的农田也需要经过重新平整、翻耕和施肥才能恢复耕种能力。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施工单位缺乏环保意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导致“施工一时,毁田多年”的情况时有发生。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打桩机在农业区的合理使用。关键在于科学规划与规范管理。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用地使用的审批监管,明确哪些区域可以进行有限度的工程活动,哪些属于永久基本农田必须严格保护。另一方面,施工单位在租赁打桩机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环境影响评估,选择对土壤扰动较小的施工方式,如采用静压桩技术替代冲击式打桩,减少振动和噪音污染。
同时,租赁公司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提供符合环保标准的设备,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施工过程规范有序。例如,在设备进场前铺设钢板或垫层,可有效分散机械重量,减轻对土壤的直接压迫;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恢复土地原貌,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从长远来看,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发展建设不可避免,但农业生产的根基同样不能动摇。如何在“建设”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智慧。万顷沙农业区不仅是广州的“米袋子”和“菜篮子”,更是生态屏障和文化记忆的载体。任何以牺牲农田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不可持续的。
综上所述,打桩机租赁本身并非问题的根源,问题在于使用的方式与监管的力度。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施工全过程管理,完全可以在保障工程建设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农田的损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让万顷沙这片沃土继续孕育希望,滋养未来。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