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黄埔老港港口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过程中,拉森钢板桩施工是一项关键的技术环节,广泛应用于码头加固、岸线防护、围堰支护等工程中。然而,由于该区域地处珠江主航道沿线,船舶通航频繁,施工期间如何协调钢板桩打设与船舶通行之间的关系,成为保障施工安全和航道畅通的重要课题。
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止水性、抗弯性能和可重复利用等特点,在港口、桥梁、水利等工程中应用广泛。在黄埔老港这样的繁忙港区实施此类施工,通常采用振动锤或液压锤将钢板桩逐根打入土层,形成连续的挡土或挡水结构。然而,这一过程需要大型打桩机械作业,且施工区域往往靠近现有码头前沿,不可避免地会与正常通航的船舶产生空间冲突。
为确保施工安全与航道运行两不误,施工单位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船舶避让方案,并与海事管理机构、港口调度部门密切配合。首先,在施工前期应进行详尽的通航影响评估。通过分析过往船舶流量、船型分布、航行规律以及潮汐变化等因素,合理规划施工时间窗口。例如,可优先选择夜间或非高峰时段进行打桩作业,避开白天货运船舶密集进出港的时间段,从而降低对通航秩序的影响。
其次,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导航设施。在施工水域外围布设浮标、警示灯和隔离网,标明施工禁区范围,提醒过往船舶保持安全距离。同时,配备专职交通协管员或瞭望人员,实时监控船舶动态,一旦发现有船舶接近施工区域,立即通过高频无线电与船方沟通,引导其减速或调整航向,避免发生碰撞事故。
在具体施工组织方面,建议采用分段、分批的作业方式。将整个钢板桩施工区域划分为若干小段,每次仅开放局部区域进行打桩,其余部分保持通航净空。这种“跳仓式”施工不仅减少了对航道的占用面积,也提高了施工灵活性。当某一段完成沉桩并进行锁口处理后,再推进至下一段,形成有序衔接。此外,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液压打桩设备,也能减少对周边船舶停靠及操作的干扰。
值得注意的是,船舶避让并非单方面的被动应对,而应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施工单位需提前向广州海事局申报水上水下活动许可,提交详细的施工计划和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经审批后,由海事部门发布航行通告,告知各航运企业及相关船只施工时间和区域。同时,利用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施工水域的动态监管,确保信息透明、响应及时。
在极端情况下,如遇大型船舶靠离泊、恶劣天气或突发故障等情况,施工方应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现场应配备应急拖轮和备用电源,必要时暂停打桩作业,迅速撤离施工船舶和设备,为通航船舶让出足够通道。待险情解除后,再恢复施工,做到“宁可停工,不可冒险”。
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为解决施工与通航矛盾提供了新思路。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模拟不同施工阶段对航道的影响,优化施工流程;借助无人机巡航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施工面和航道的全天候可视化管理,提升协同效率。
综上所述,黄埔老港港口区在实施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面对船舶频繁通行的现实挑战,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统筹兼顾”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施工时序、完善警示与通信系统、推行分段作业模式、强化部门协作以及引入智能监管手段,能够有效实现施工与通航的和谐共存。这不仅是对工程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体现。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航运一体化进程加快,类似复合型工程将越来越多,唯有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才能在保障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守护好珠江黄金水道的安全与畅通。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