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从化良口生态区,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部分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暴露出环保不达标的问题,其中拉森钢板桩施工环节尤为突出。该区域地处广州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敏感,生物多样性丰富,对施工活动的环境影响要求极为严格。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管理疏漏、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以及环保意识薄弱,部分施工单位在拉森钢板桩打设与拔除过程中出现了噪音超标、振动扰动周边植被、泥浆外溢污染水体、扬尘控制不足等问题,严重违背了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对此,必须采取系统性整改措施,确保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首先,应强化施工前的环境评估与方案审批。当前部分项目存在“先施工、后补评”的现象,导致环保措施滞后。整改的第一步是严格落实环评制度,要求所有涉及拉森钢板桩施工的项目必须在开工前完成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由生态环境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评估内容应涵盖施工噪声、振动传播路径、地下水影响、土壤扰动范围及周边动植物保护措施等。未通过环评或环保措施不完善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从源头杜绝环境风险。
其次,优化施工工艺与设备选型。传统柴油锤击式打桩方式噪音大、振动强,极易对周边林地和水体造成破坏。整改中应推广使用静压植桩机、液压振动锤等低噪音、低振动的先进设备,特别是在生态敏感区域,应优先采用静压法施工。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清晨、夜间或鸟类繁殖季节进行高强度作业,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对于必须进行锤击作业的情况,应设置隔音屏障或临时围挡,降低声波传播强度。
第三,加强施工现场的全过程环境监管。目前部分工地存在泥浆处理不当、废水直排河道的现象。整改要求所有施工点必须配备泥浆沉淀池和废水回收系统,打桩产生的泥浆须经三级沉淀处理后方可排放,严禁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施工现场应设置封闭式围挡,配备雾炮机、洒水车等降尘设施,防止扬尘扩散。此外,应在工地出入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噪声、PM2.5、振动等指标,并将数据接入生态环境部门监管平台,实现动态预警与执法联动。
第四,建立生态补偿与植被恢复机制。对于因施工已造成植被破坏或土壤扰动的区域,施工单位须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按照“占补平衡”原则开展植被补种和生态重建。优先选用本地适生植物,恢复原有群落结构,保障生物连通性。修复工作应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验收,并持续跟踪三年以上,确保生态功能有效恢复。同时,建议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周边社区开展生态保护项目,提升公众参与度。
第五,落实责任追究与信息公开制度。针对环保不达标的施工单位,应依法依规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参与后续政府投资项目。项目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也应承担连带责任,推动形成多方共治的监管格局。同时,定期向社会公开整改进展、监测数据和处罚结果,接受公众监督,增强透明度与公信力。
最后,应加强从业人员环保培训与宣传。许多施工人员缺乏生态保护意识,认为“工程进度优先”。整改过程中需组织专项培训,普及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绿色施工技术,提升一线人员的环保自觉性。在工地显著位置设置环保公示牌,明确施工规范与环保要求,营造绿色施工氛围。
综上所述,广州从化良口生态区拉森钢板桩施工环保不达标问题,反映出当前生态保护区工程建设中仍存在重效率轻环保的倾向。唯有通过完善前期评估、优化施工技术、强化过程监管、落实生态修复、健全问责机制并提升人员素养,才能真正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未来,该区域应探索建立“绿色施工示范区”,将良口生态区打造为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的样板,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