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建筑施工过程中,基坑开挖是一项基础且关键的工程环节,尤其在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的城市中心区域,如广州天河区,施工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近期,某项目在进行6米深拉森钢板桩支护的浅基坑开挖时发生了局部坍塌事故,引发了对施工技术、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理措施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围绕该事件,从事故原因分析、现场应急处置、后续整改措施以及预防建议等方面进行系统探讨。
首先,需要明确此次坍塌事故的技术背景。该基坑深度为6米,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主要支护结构,属于典型的浅基坑工程。拉森钢板桩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止水性能良好等特点,在广州地区广泛应用于地铁附属结构、地下管廊、地下室等工程中。然而,尽管其适用性较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风险点。本次事故初步调查显示,导致坍塌的主要原因包括:地质勘察数据不充分,未准确识别软弱夹层;钢板桩入土深度不足,抗倾覆能力偏弱;降水措施不到位,地下水位控制不力;以及开挖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分层、分段、对称、均衡”原则,造成局部应力集中。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步是迅速撤离基坑内所有作业人员,并封锁现场,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同时,项目部上报属地住建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邀请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进行紧急监测。监测数据显示,临近人行道出现轻微沉降,但未达到预警阈值,暂无结构性破坏风险。随后,技术团队组织专家会商,制定抢险方案。具体措施包括:在坍塌区域外侧增设临时支撑,采用工字钢与钢板桩焊接形成稳定框架;对未坍塌区域加强横向支撑密度,提升整体稳定性;暂停降水作业,评估水位变化对土体强度的影响;并在基坑坡脚堆填砂袋,防止进一步滑移。
在完成初步稳定后,进入事故原因深入排查阶段。通过钻孔取样和原位测试发现,基坑底部存在厚约1.2米的淤泥质土层,其承载力远低于设计预期值,而原勘察报告未能充分反映该层分布范围。此外,钢板桩实际打设深度平均仅为8.5米,未达到理论计算所需的9.8米嵌固深度,导致整体抗滑移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施工方在开挖至第3层时,为赶工期一次性开挖超过规定高度,且未及时安装第二道支撑,直接诱发了边坡失稳。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采取了一系列整改与加固措施。首先,对整个基坑支护体系进行重新验算,并委托权威设计单位出具优化方案。新方案决定在原有钢板桩外侧增设一排Φ800@1000的钻孔灌注桩,与原结构形成复合支护体系,增强整体刚度。同时,在基坑内部增设两道预应力锚索,提高抗倾覆能力。其次,完善降水系统,增设多口观测井实时监控地下水动态,确保水位始终控制在开挖面以下1米以上。此外,引入自动化监测系统,对支护结构变形、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等参数进行24小时连续采集,实现风险预警智能化。
从管理层面看,此次事故也暴露出部分施工单位安全意识薄弱、技术交底流于形式、监理履职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建设单位已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约谈,并要求全面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所有类似项目必须重新复核支护设计方案,严格执行“先支护、后开挖”的基本原则,严禁超挖、抢工行为。同时,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特别是针对突发险情的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应对能力。
长远来看,为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建议在广州天河区这类高密度城区推进基坑工程时,应强化前期地质精细化勘察,推广BIM+GIS技术进行三维地质建模,提升设计精准度。同时,鼓励采用装配式支护、智能监测等新技术手段,提升施工信息化水平。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操作“零容忍”,推动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综上所述,6米拉森钢板桩浅基坑虽属常规工程,但在复杂城市环境下仍具较高风险。唯有坚持科学设计、规范施工、严格监管与快速响应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基坑工程的安全可控。此次天河区的坍塌事件既是一次警示,也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教训。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