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广州天河区作为广州市的核心区域之一,其老城区的改造工程日益频繁。近年来,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的地基支护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地铁建设、地下管廊施工及深基坑支护等工程中。然而,在密集分布着老旧建筑的老城区实施拉森钢板桩施工时,常因振动、土体扰动等因素导致周边既有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问题,引发居民关注和安全隐患。如何科学应对这一现象,成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首先,需明确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拉森钢板桩施工通常采用振动锤或静压法打入地层,其中振动锤施工会产生较强的机械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土体传播,可能引起邻近老旧建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或结构应力重分布,从而导致墙体、梁柱等部位出现裂缝。此外,钢板桩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也可能造成土体固结沉降,进一步加剧建筑变形。尤其在天河区部分老城区,建筑年代久远,结构老化,抗震性能弱,地基承载力有限,对外界扰动更为敏感,因此更容易受到施工影响。
面对此类问题,应坚持“预防为主、监测先行、及时处置”的原则,建立全过程管控机制。在施工前期,必须开展详尽的地质勘察与周边环境调查,评估拟建项目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对距离施工区域较近(一般建议5米以内)的老旧房屋,应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结构安全鉴定,记录其初始状态,包括已有裂缝的位置、宽度、走向等信息,形成影像和文字档案,作为后期责任界定的依据。
其次,优化施工工艺是减少影响的关键。在振动敏感区域,应优先采用静压式或液压式打桩设备替代传统的振动锤,以显著降低施工振动强度。同时,可结合设置减振沟、隔振桩等物理隔离措施,阻断振动波的传播路径。对于地下水位变化问题,应合理设计降水方案,控制抽水速率和范围,必要时采取回灌措施,维持土层稳定性。此外,钢板桩的打入顺序、深度和间距也需经过精确计算,避免集中应力对地基造成过大扰动。
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同样不可或缺。应在受影响建筑的关键部位(如墙角、门窗周边、承重墙等)布设裂缝观测仪、倾斜仪和沉降监测点,实现24小时动态监控。一旦发现裂缝扩展或沉降超限,应立即暂停施工,组织专家会商,分析原因并调整施工参数。监测数据应定期向相关部门和居民公示,增强透明度,缓解公众焦虑。
当裂缝已经发生后,须根据其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分类处理措施。对于宽度小于0.3毫米、无持续发展趋势的细微裂缝,多为表面收缩裂缝或短期应力释放所致,可通过表面封闭处理,如使用环氧树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进行封堵,防止水分侵入导致钢筋锈蚀。若裂缝宽度在0.3至1.5毫米之间,且稳定无扩展迹象,可采用压力注浆法,将高强度胶凝材料注入裂缝内部,恢复结构整体性。而对于结构性裂缝,如出现在承重墙、梁底或基础部位,且伴有明显沉降或倾斜,则需由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加固方案,可能涉及碳纤维布加固、外包钢加固或基础托换等技术手段,确保建筑安全。
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协调,推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协商机制。对于确因施工造成损害的,应依法依规进行赔偿或修缮,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同时,鼓励采用BIM技术和数值模拟手段,在施工前预测潜在风险,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
总之,拉森钢板桩施工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其对老城区既有建筑的影响。唯有通过科学规划、精细施工、严密监测和有效处置,才能在城市发展与历史街区保护之间实现平衡,真正实现安全、绿色、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目标。天河区作为广州现代化进程的前沿阵地,更应在这一领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有益借鉴。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