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花都区的桥梁工程建设中,承台施工是关键环节之一,而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用的支护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开挖与承台围护。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拉森钢板桩与桩基施工协同不畅的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安全质量及成本控制。这一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极易引发基坑失稳、周边地表沉降甚至安全事故。因此,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造成拉森钢板桩与桩基施工协同不上的主要原因包括设计协调不足、施工组织混乱、地质条件复杂以及现场管理不到位等。在项目前期,设计单位往往将承台支护与桩基工程分别由不同专业团队负责,缺乏统一协调,导致钢板桩布置与钻孔桩位置发生冲突。例如,部分钻孔桩设计位置恰好位于钢板桩打设区域,使得钢板桩无法按原计划施打,或需临时调整桩位,影响整体受力体系。此外,施工方案编制时未充分考虑工序衔接,如先打桩还是先施打钢板桩的顺序安排不合理,也容易造成相互干扰。
其次,花都区部分区域地质以砂层、淤泥质土为主,地下水丰富,土体稳定性差。在这种条件下,若先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可能引起局部土体扰动,导致后续钢板桩难以顺利打入,甚至出现偏斜、锁口损坏等问题。反之,若先施打钢板桩形成封闭围堰,再进行桩基施工,则可能因空间受限,大型钻机无法就位,或钻杆角度受限,影响成孔质量。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正是施工协同难的核心体现。
更为突出的是,现场施工管理缺乏统筹调度。多个作业队伍同时进场,但缺乏统一指挥,信息沟通不畅。例如,桩基队伍按图施工推进迅速,而钢板桩施工因材料供应延迟或设备调配不及时而滞后,造成工作面交叉干扰。此外,监测系统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对钢板桩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关键参数监控不及时,无法为动态调整提供依据,进一步加剧了施工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从技术、管理和协调三方面入手,采取系统性措施加以解决。第一,应在设计阶段加强多专业协同,推行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模拟,提前发现桩基与钢板桩的空间冲突,优化布设方案。例如,可适当调整钻孔桩位置或采用斜桩设计,避开钢板桩关键受力区域;或在承台四周设置角撑、内支撑等辅助结构,确保支护体系完整性。
第二,合理优化施工顺序。根据具体地质和场地条件,灵活选择“先桩后板”或“先板后桩”方案。对于软土地基且地下水位高的区域,建议优先施打拉森钢板桩,形成止水帷幕后再进行桩基施工,有利于控制渗流和土体流失。而在硬土层或桩距较大的情况下,可先完成桩基施工,再利用小型振动锤分段施打钢板桩,减少对已完成桩体的扰动。无论采用何种顺序,均应预留足够的作业空间,并配备专用导向架,确保钢板桩垂直度和锁口连接质量。
第三,强化现场组织管理。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施工协调会,明确各工序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共享施工进度、设备状态和监测数据,提升决策效率。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确保每道工序按规范执行。
最后,必须重视过程监测与应急预案。在钢板桩和桩基施工期间,应布设位移、沉降、水位等监测点,实行24小时动态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变形或渗漏迹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回填、注浆或增设支撑等补救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综上所述,广州花都区桥梁承台施工中拉森钢板桩与桩基协同困难的问题,既是技术挑战,也是管理难题。只有通过前期科学规划、施工中精细组织、过程中严密监控,才能实现两者高效协同,保障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未来随着智慧工地和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发展,此类问题有望得到更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