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荔湾区的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施工过程中对周边道路和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受到关注。其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河道整治、地下管廊施工等工程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施工单位在农村区域施工时,所采用的拉森钢板桩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当地道路条件与承载能力,导致出现沉降、路面开裂、交通受阻等问题,影响了居民出行和公共安全。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部分施工单位在前期勘察阶段投入不足,未能准确掌握农村道路的实际结构和承载能力。许多农村道路为水泥混凝土或简易沥青路面,基层较薄,路基稳定性较差,难以承受大型机械频繁作业带来的动荷载。而拉森钢板桩施工需要使用打桩机、吊车等重型设备,若未进行合理的地基加固或路径规划,极易造成道路破损。
其次,设计方案缺乏因地制宜的考量。一些施工单位照搬城市施工标准,未根据农村道路宽度窄、转弯半径小、排水系统不完善等特点进行调整。例如,钢板桩长度过长、入土深度过大,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还可能扰动地下土层,引发邻近房屋基础沉降。此外,施工期间未设置有效的交通疏导措施和临时便道,导致村民日常通行受阻,引发群众不满。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从技术、管理和协调三个方面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调整措施,确保施工安全与道路功能的平衡。
第一,优化施工方案设计。 在施工前应组织专业团队对现场道路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路面结构、路基承载力、地下管线分布等。根据评估结果,合理选择拉森钢板桩的型号、长度和打入深度,避免过度施工。对于承载力较弱的道路段,可采用轻型打桩设备或静压植桩技术,减少振动和冲击对道路的破坏。同时,可在设备行走路线铺设钢板或碎石垫层,分散荷载,保护原有路面。
第二,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明确设备进出路线、作业时间安排和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在交通高峰期或村民集中出行时段,应暂停重型机械作业,减少对交通的干扰。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围挡,配备专人负责交通引导,确保行人和车辆安全通行。同时,建立实时监测机制,对道路沉降、裂缝发展等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三,强化与属地政府及村民的沟通协调。 农村地区的施工项目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施工单位应在开工前主动向街道办、村委会通报施工内容、工期安排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听取群众意见。可通过召开座谈会、张贴公告等方式增强信息透明度,争取理解与支持。对于确实需要占用或损坏道路的情况,应提前报批并承诺修复时限,施工结束后按原标准或更高标准恢复路面,保障村民合法权益。
第四,探索替代性支护技术。 在特定条件下,可考虑使用其他支护方式替代传统拉森钢板桩。例如,采用土钉墙、喷锚支护或装配式支护结构,这些方法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更适合在道路条件受限的农村地区应用。同时,推广绿色施工理念,鼓励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环保材料,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
总之,广州荔湾区农村地区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规划、规范施工、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对拉森钢板桩施工与道路要求不匹配的问题,不能简单“一拆了之”或“强行推进”,而应通过技术优化、管理提升和多方协作,实现工程建设与民生保障的双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