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过程中,深水作业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广州天河区作为城市核心区域,近年来在河道整治、地下管廊建设、桥梁基础施工等方面频繁涉及深水环境下的工程操作,其中拉森钢板桩的施打与安装尤为常见。由于该类工程往往需要潜水员配合进行水下定位、清理、焊接或校正等精细作业,一旦发生意外,救援工作将面临极大挑战。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至关重要。
拉森钢板桩是一种具有锁口结构的钢板桩,常用于临时围堰、基坑支护或水下挡土墙施工。在天河区的深水项目中,为确保桩体精准入土并形成连续密封墙体,通常需派遣专业潜水员潜入水下进行辅助作业。然而,深水环境复杂,水流湍急、能见度低、水压大,加之机械设备运转带来的噪音与振动,极易引发潜水员被困、供气中断、被构件夹压或突发疾病等事故。
一旦发生潜水作业意外,第一时间的响应与科学的救援流程直接决定人员生死。首先,现场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施工单位应配备专职安全员和应急指挥小组,事故发生后须迅速切断相关机械设备电源,防止二次伤害,并通过水面通讯系统尝试与潜水员取得联系,确认其位置、状态及呼吸情况。若潜水员失去回应,应立即判断是否为供气故障、卡阻或意识丧失等情况。
接下来,救援潜水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下水实施营救。救援人员需具备高级潜水资质和丰富的水下救援经验,同时穿戴标准救援装备,包括双气源系统、应急浮力装置、切割工具及照明设备。下水前,应通过声呐或水下摄像头初步定位受困人员位置,避免盲目搜索浪费宝贵时间。抵达目标点后,救援人员首要任务是检查被困潜水员的生命体征,确认其是否仍有意识、呼吸是否正常,并迅速评估其被卡部位及受困原因。
若潜水员因钢板桩锁口错位或泥沙淤积被夹住肢体,救援人员可使用液压扩张器或专用切割工具进行破拆。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对受困者造成二次伤害,同时保持自身稳定,防止被水流冲离或卷入机械运转区域。如遇供气管断裂或调节器故障,救援人员应立即启用备用气源为其供气,并尽快协助其上浮。上浮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减压规程,避免因快速上升导致减压病,必要时可在水中设置临时减压站。
当潜水员被成功带至水面后,岸上急救团队应立即接手。现场应配备完整的医疗急救包、氧气瓶、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及保温毯。若潜水员出现呼吸停止或心跳骤停,须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并尽快联系120急救中心,安排转运至具备高压氧治疗能力的医院。天河区内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均设有专业高压氧舱,可有效应对潜水相关疾病,如减压病、气体栓塞等。
此外,预防永远优于救援。为最大限度降低深水作业风险,施工单位应在作业前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制定详细的作业方案与应急预案,并对所有潜水员及水面支持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作业期间,必须严格执行“一人下水、两人值守”制度,确保水面始终有专人监控潜水员状态,并保持通讯畅通。同时,应定期检查潜水设备、供气系统及应急装备的完好性,杜绝设备老化或故障带来的安全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发展,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已在部分高风险水域逐步投入使用。在广州天河区的某些深水工程中,已开始尝试用ROV替代人工潜水完成初步探查、清障或简单安装任务,从而减少人员直接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机会。未来,结合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生命体征传输技术和自动化救援平台,深水作业的安全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总之,拉森钢板桩深水作业中的潜水配合虽技术成熟,但风险不容忽视。唯有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专业的救援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持续的安全教育,才能在意外发生时实现快速、有效、科学的救援,切实保障每一位水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