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越秀区的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护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河道整治、地下管廊施工等工程中。其具有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抗侧压能力强等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施工后的售后跟踪与维修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售后跟踪不到位、维修响应不及时已成为影响工程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若不能有效改进,不仅可能造成结构失稳、地面沉降,还可能对周边建筑和居民生活带来安全隐患。
目前,广州越秀区部分施工单位在完成拉森钢板桩的安装后,往往将重点放在项目竣工验收上,忽视了后续的维护与监测工作。一旦出现桩体变形、接缝渗水或锈蚀等问题,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快速响应流程,导致小问题逐渐演变为大隐患。例如,在某次地铁附属结构施工中,由于未及时发现局部钢板桩的位移超标,最终引发临近人行道塌陷,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公众信心。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技术手段和责任落实三个方面着手,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售后跟踪与维修机制。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售后跟踪管理制度。建议由广州市住建部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制定《拉森钢板桩工程后期维护管理规范》,明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产权单位在项目交付后的责任边界。规定在工程竣工后至少一年内,施工单位需定期(如每月一次)对钢板桩的垂直度、连接部位密封性、表面腐蚀情况等进行检查,并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相关监管部门备案。对于高风险区域(如临近老旧建筑、主干道或地下管线密集区),检查频率应提高至每两周一次。
其次,引入智能化监测技术提升响应效率。传统的目视巡检方式主观性强、效率低,难以发现早期隐患。可通过在关键位置安装位移传感器、应力计和水位监测仪,实现对钢板桩受力状态和周围土体变化的实时监控。数据可通过无线传输至云端平台,结合AI算法进行异常预警。一旦监测值超过设定阈值,系统自动向运维团队发送报警信息,确保维修人员能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现场处置。目前,深圳、上海等地已在部分市政工程中试点此类智慧监测系统,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广州借鉴推广。
再者,强化维修响应机制与专业队伍建设。建议设立区域性应急维修服务中心,配备具备资质的技术人员和专用设备(如液压打拔机、防腐喷涂装置等),确保接到报修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评估情况,48小时内完成初步修复。同时,建立“谁施工、谁负责”的终身责任制延伸机制,要求原施工单位在合理期限内承担免费维修义务,倒逼其在施工阶段就注重质量控制和后期服务能力建设。
此外,还需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可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周边居民公布钢板桩的位置、使用年限及联系方式,鼓励群众发现异常时及时上报。政府部门也应定期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专项巡查,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
最后,推动行业标准升级也是长远之策。当前国内关于拉森钢板桩的设计与施工已有相应规范,但针对后期运维的标准尚属空白。建议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加快编制地方标准《拉森钢板桩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程》,涵盖检测方法、维修工艺、验收标准等内容,为行业提供统一依据。
综上所述,广州越秀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拉森钢板桩的售后跟踪与维修管理。通过完善制度、应用科技、优化流程和强化监管,构建起“预防为主、快速响应、闭环管理”的运维体系,才能真正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提升市民的获得感与安全感。唯有如此,城市建设才能既“建得好”,也“管得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目标。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