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天河智慧城的建设过程中,基坑支护工程广泛采用了拉森钢板桩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使用的支护形式,拉森钢板桩在深基坑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随着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引入,科技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成为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关键因素。近期在天河智慧城部分标段出现了监测数据异常或不准确的情况,如位移值突变、应力读数漂移、倾斜角度偏差等,直接影响了施工决策和风险预警机制。因此,如何对这些不准确的科技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校准,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的主要原因。其一,传感器安装不当是常见问题。例如,位移计未牢固固定于钢板桩上,或应变片粘贴位置偏离受力关键区域,会导致采集数据失真。其二,外部环境干扰不可忽视。施工现场的振动、雨水侵蚀、电磁干扰等因素可能影响传感器信号传输,导致数据波动或中断。其三,数据采集系统本身存在软硬件缺陷,如采样频率设置不合理、通信模块不稳定或软件算法存在误差,也可能造成数据偏差。此外,部分监测设备长时间运行后出现老化或零点漂移,若未及时标定,将严重影响长期监测的可靠性。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系统化的校准策略。第一步是现场核查与设备检查。技术人员应对所有监测点进行实地巡查,确认传感器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连接线路是否完好,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对于明显松动或损坏的设备,应立即更换或重新安装。同时,使用标准测量工具(如全站仪、水准仪)对关键点的位移、沉降进行人工复测,并与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判断是否存在系统性偏差。
第二步是实施多源数据融合校验。现代智慧工地通常配备多种监测手段,包括GNSS定位、静力水准仪、倾角传感器、光纤传感系统等。通过交叉比对不同系统的数据,可以识别出单一系统可能存在的异常。例如,当某一点的振弦式应变计显示应力急剧上升,但同区域的光纤监测数据平稳,则应怀疑前者可能存在故障。此时可通过加权平均或卡尔曼滤波等数据融合算法,剔除异常值,提升整体数据可信度。
第三步是定期开展传感器标定与系统校准。所有监测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出厂标定,并在施工期间按周期(建议每30天一次)进行现场再标定。特别是对于长期埋设的传感器,应利用标准加载装置模拟实际工况,验证其输出响应是否线性稳定。对于无线传输系统,还需测试信号强度与丢包率,确保数据链路可靠。此外,监测平台的后台算法也应定期优化,例如引入温度补偿模型以消除热胀冷缩对钢板桩变形的影响,或采用趋势分析法识别非结构性扰动引起的虚假报警。
第四步是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将校准后的数据纳入BIM+GIS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监控与智能预警。一旦发现数据连续偏离正常范围,系统应自动触发警报,并推送至项目管理人员手机端。同时,结合地质勘察报告、施工进度和降水情况等背景信息,组织专家会商,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支护方案或加强监测密度。这种“监测—校准—反馈—决策”的闭环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最后,人员培训与制度建设同样重要。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监测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掌握最新校准方法与仪器操作规范。同时,制定详细的《监测数据质量管理规程》,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校准和归档的全流程责任分工,杜绝人为疏忽造成的误差。
综上所述,广州天河智慧城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科技监测数据校准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只有通过设备检查、多源验证、定期标定、智能分析和制度保障等多重手段协同推进,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与可靠,为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科学严谨的监测数据管理体系将成为推动城市地下空间高质量开发的重要基石。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