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广州越秀区东山片区作为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交融的重要区域,其施工管理标准和文化保护要求备受关注。其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基坑支护技术,在地铁、地下管廊、高层建筑基础等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然而,近期在东山片区部分施工项目中,出现了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对文化区限制要求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对历史街区风貌和文物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对此,亟需采取系统性整改措施,确保施工活动在合规、安全、文明的前提下进行。
首先,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一些施工单位对《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越秀区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设控制地带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理解不深,执行不严,未充分评估钢板桩打设对邻近历史建筑地基的振动影响;二是施工方案报审流程存在漏洞,部分项目未按规定提交专项评估报告或专家论证意见,导致审批环节把关不严;三是现场监管力量薄弱,日常巡查频次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规操作;四是信息透明度不高,周边居民对施工内容、周期及可能影响缺乏知情权,引发群众投诉和舆情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整改工作应从制度完善、过程管控、技术优化和公众参与四个维度协同推进。
第一,强化制度建设和审批把关。 相关主管部门应联合出台《越秀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指引》,明确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控制地带内使用拉森钢板桩的前置条件。凡涉及此类区域的项目,必须在施工前开展地质雷达探测、结构安全影响评估和振动监测模拟,并组织文物、规划、结构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项评审。未经评估或评审未通过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同时,建立“负面清单”机制,对已知敏感点位(如东山口教堂群、新河浦洋楼群等)划定禁用或限用机械施工区域,推广静压植桩等低扰动工艺替代传统锤击法。
第二,加强全过程动态监管。 建议由越秀区住建局牵头,联合城管、文广旅体、生态环境等部门成立“历史文化区施工联合监督小组”,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增加夜间和节假日突击巡查频次。施工现场须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并接入区级智慧工地平台,实现打桩作业全程可追溯。对于发现未按图施工、擅自变更工艺或超时作业的行为,依法依规从严处罚,并纳入企业信用记录。此外,应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对邻近历史建筑的地基沉降、墙体裂缝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一旦数据异常立即停工排查。
第三,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鼓励施工单位采用液压静力压桩机、螺旋钻孔预切槽等低噪音、低振动设备,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在无法避免使用冲击式打桩的情况下,应设置减振沟、防噪围挡,并严格限定作业时间(原则上禁止在晚10点至早6点之间施工)。同时,探索BIM+GIS技术在施工模拟中的应用,提前预测施工对地下管线、文物基础的影响路径,优化施工顺序和支护参数,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第四,提升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水平。 施工单位应在项目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详细列明工程概况、施工周期、环保措施、监督电话等内容,并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周边居民通报进展。建立“施工开放日”制度,邀请居民代表、文保志愿者实地参观,增强沟通互信。设立24小时投诉热线,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扰民、安全隐患等问题做到“接诉即办”,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方共治格局。
总之,广州越秀东山片区的文化价值不可复制,任何施工行为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拉森钢板桩虽是工程技术手段,但其应用必须服从于城市文脉传承的大局。唯有通过制度刚性约束、科技手段支撑和多元主体协同,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建设与文化守护的平衡发展。当前暴露的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推动精细化治理的契机。只有将整改落到实处,才能让东山这片承载百年记忆的土地,在新时代焕发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