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路进行的拉森钢板桩施工项目,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该工程旨在提升沿江区域的防洪能力、改善岸线结构稳定性,并为后续市政设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对珠江水位的实时监测发现数据出现异常波动,这一情况引发了项目管理方和相关技术团队的高度关注。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水位监测数据异常,成为保障工程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的关键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水位监测数据异常的具体表现。根据现场自动水位计和人工复核记录显示,近期珠江水位在无明显降雨或上游来水变化的情况下,出现了短时剧烈波动,部分时段读数偏离历史同期均值达20厘米以上。此外,多个监测点的数据呈现不一致性,个别点位甚至出现断续信号或数据缺失现象。这些异常可能源于设备故障、外部干扰或真实水文变化,需逐一排查。
针对上述情况,项目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由施工方、监理单位、第三方监测机构及水利专家组成的联合应对小组。第一步是核实数据真实性。技术人员对所有水位监测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包括传感器灵敏度校准、数据传输线路排查、电源系统稳定性测试等。经排查发现,部分设备因长期暴露于高湿、高盐环境,出现探头腐蚀和信号漂移现象;另有两处监测点受附近施工机械振动影响,导致固定松动,造成读数失真。这些问题被及时修复,设备重新标定后恢复正常运行。
在确认部分异常源于设备问题后,团队并未排除真实水文变化的可能性。因此,第二步措施是加强多源数据比对分析。项目组调取了珠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官方水文站数据,结合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潮汐预报信息,以及上游水库调度记录,进行综合研判。结果显示,尽管局部水位波动较大,但大范围珠江干流整体水位平稳,未发生显著涨落。由此判断,滨江路局部水位异常主要受施工活动引起的水流扰动所致——拉森钢板桩打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土体挤压,改变了近岸水流形态,形成局部涡流或回水效应,从而影响了水位传感器的读数。
基于以上分析,项目组采取了第三项关键措施:优化施工工艺与动态调整作业节奏。具体包括:一是调整打桩顺序,采用跳打法减少连续振动对水体的累积影响;二是在敏感时段(如天文大潮期)暂停高强度作业,避开水位敏感窗口;三是增设临时导流设施,在钢板桩外围设置简易围堰,减缓水流扰动向监测区域的扩散。同时,增加人工巡检频次,每两小时进行一次水位比测,确保自动监测与人工观测数据相互印证。
为进一步提升监测可靠性,项目还引入了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现水位、流速、水质等多参数同步采集,并利用边缘计算技术进行实时数据清洗与异常识别。一旦监测值超出预设阈值,系统将自动触发三级预警机制:初级预警提示运维人员核查设备,中级预警通知施工负责人调整工法,高级预警则直接联动应急响应流程,必要时可暂停施工并疏散周边人员。
此外,项目方主动加强与属地水务、环保及应急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定期报送监测数据和处置进展,接受行业监管指导。通过召开公众说明会,向周边居民解释异常原因及应对措施,有效缓解了社会疑虑,维护了施工环境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广州海珠滨江路拉森钢板桩施工中出现的珠江水位监测数据异常,是一次典型的工程-环境交互问题。其处理过程体现了“科学诊断、精准施策、协同治理”的现代工程管理理念。通过设备排查、数据分析、工艺优化和智能监控等多维度手段,不仅成功化解了潜在风险,也为类似临江、临河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此类复杂环境下的施工将更加普遍,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与应急响应体系,将成为保障公共安全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